【联考情况】学生阅题情况分析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2-27
 

高三语文四校联考阅卷分析

7(1)题阅卷手记:

一、细则:

 之1分,结构助词的;籍1分,借助、凭借   ;累世显贵1分,数代或几代显贵;挠1分,妨碍,阻碍;莫能谁何1分,前令要翻译准确。

二、典型失误:

(1)之翻译成这,族翻成了类  (2)籍误翻为祖籍,部分同学翻成登记 (3)累世少部分同学忽略翻译,没做到一一落实。(4)前令误翻成先前命令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实词积累运用

2.注重字字落实

3.注意上下文语境

7(2)题阅卷手记:

一、细则:

(1)第一个分句2分,后面3个分句各1分,得分点见答案。

二、问题示例:

(1)即使不能到达管治他们的地方,这是你们的罪过,为什么要在中途就责问拷问她们?而且这里不是专门用来拷问的地方。(1分)

(2)等到了治理的地方拿不出刑具,那是县令的罪过,为什么在半路责罚他们呢?况且这里也不是拷打审问犯人的地方。(2分)

(3)如果到了治理地还拿不出刑具,那是我的罪过,为什么在路上责问刑具呢?况且这里也不是拷打审问的地方。(4分)

三、建议:

(1)加强基本词汇释义积累,如“即”“则”“责”

(2)训练语境意识,注重前后文逻辑关系。

8.

一、细则:①因为试卷偶在其他教官手中未受牵连而中举;② 奉母赴鄱阳教谕,逢前任未满期而不得上任,母死异乡;③少孤,与寡母有弟妹相依为命;④回乡途中船上遇盗抢劫,几乎遇害。(遭际:人生经历或不幸,4点,答对1点给1分)

二、主要问题: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很多学生回答的是人物形象(品质)。如“治理有方”2、情节概括有误。如母亲客死异乡,有同学概括为祖母。

三、建议

加强审题训练,加强阅读分成训练,加强定向概括指导。

题号:   9      均分: 2.3     

评卷细则:

   【参考评分】

  修辞、手法(3分):                         简析(2分):

比喻/夸张(任意一点)                时光飞逝

虚写/回忆                        

对比                                欢聚短暂与分别十年之久

   【补充说明】

虚写/回忆:部分同学表述成“想象和联想”,不给分。

对比:部分同学表述为“反衬”不给分。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

1.对题目中“写法”两字理解模糊。

例:“(1)笑看五云溪上的船已经过了10个年头(2)交代地点五云溪(3)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谢了诗人笑看五云溪的船(4)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对友人的十年,对自身感到寂寞孤独而豁达洒脱(5)为下文写自己的无聊孤独铺垫(6)总领全诗,开门见山”

答案将“写法”当做是“作用”,整个方向发生偏移,故0分

2.“写法”包括了修辞和手法,学生易混淆具体术语的概念

例:“比拟”等同于比喻,“联想和想象”和“虚写”串用

3.      缺少必要而准确的解释。

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用一笑写出诗人的愁苦无奈”

“夸张”正确,但未能点出夸张在哪里,“愁苦无奈”这点也没有着落,故1分

优秀答案示例:

“(1)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一笑的短暂与十年秋对比,突出时光飞(2)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日月比喻成跳丸,突出时间流逝之快(3)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朋友与我五云溪上行舟的情形,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时光飞逝的感觉” 

教学建议:

  1.明确各类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

  2.用具体的诗歌去分析具体的修辞和作用

  3.复习中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考试中灵活应对各种问法。

10题阅卷手记:均分3.64

1.阅卷标准: 从严从紧,考查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的规范化表达

          (1)年华已逝(青春不再)得2分;答“时光流逝、年老体衰,年老色衰,病衰酒减”不给分。

          (2)功业无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得2分,写“无人赏识、想要建功立业没有实现,迹辱魂惭”等不得分,错别字不给分,如写成这个“筹”。

           (3)思念友人 得2分,写“没有知己、友人不在的离愁、无聊”不得分。

 

2.学生主要问题:相比较诗歌的主要情感的把握,学生的更大问题是不会概括,或滥用诗词中的语句,或语言过于感性、随意,类似于读后感而非回答问题。

 

3.教学建议:加强学生对常用术语的把握;强化学生仔细审题,精确表达,规范答题的意识。

 

典型失分示例(0分)

 

优秀示范(6分)

 

 

 

题号:13                                   均分:3.15

评分细则:1、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联想等手法,答出三种即给3分;

2、描绘了“泥水坑子”雨季与旱季的不同特点1分;

3、表现了“泥水坑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头”或不便1分;

4、 为下文写与之相关的故事作铺垫1分。

补充说明:手法 (如答细节描写,得1分)和作用各3分

典型失误:

主要问题为:1、不知小说中常用的手法有哪些,概念不清,误答成说明方式。

2、对题意理解有偏差,误解为所用手法的作用,于是答比喻的好处,夸张的妙处。

3、有投机心理,把所能想到的小说开头段的作用都写上。

 

优秀答案示例: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熟记方式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应试时联系具体文本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手法。

2、  加强审题训练,避免答非所问。

题号:14   均分:2.3

评分细则:“泥水坑子”附近人们的生活,反映出旧社会的落后、贫穷、悲苦等;人们对“泥水坑子”及翻倒的车马、瘟猪肉等的态度,揭示批判旧时代人性的病态(冷漠麻木、不思进取、封闭守旧、自欺欺人等);“泥水坑子”具有象征意味,填上它的要求蕴含着作者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每点2分,答满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当酌情赋分)

补充:作者以“泥水坑”为中心场景叙述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现了当时当地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2分);提到人性中的冷漠麻木、自欺欺人、不思进取、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不知变通等中任意一点,给2分(不重复给分);“泥水坑子”具有象征意味,社会进步中的阻碍力量(2分)这点回答到的很很少

典型失误:

1.  断章取义,错误解读:(误读文本,是主要问题)

呼吁人要奋斗;呼吁加强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赞美小城生活的安宁;表现底层人民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敢精神的赞美;赞美底层民众乐于助人;反抗战争等。

2.  角度单一,要点重复

3.  不会从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等角度进行概括;用语随意,缺少术语

教学建议:

解读小说的能力欠缺,要强化读懂小说的训练,不能机械根据以往阅读成见来答题;

考查小说主体内容创作意图,要强化围绕小说要素作答的意识。

17题阅卷手记:

1.阅卷标准:依照标准答案批改,每点2分。

2.学生主要问题:在于不会概括,只是简单堆砌文中相关句子,“题材”、“形式”基本上概括不出来。

3.教学建议:后期要加强对文本分层、概括能力的训练。

20题评分标准:

第一点答到“文化娱乐生活”方面的作用影响即得2分;只答“对生活有影响”得1分

第二点答到“国际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合作”得2分;只答“合作”得1分

第三点答到“问题”/“挑战”/ “功耗”/“能耗”这样的词汇就可以得2分。

优秀答案示例:

典型错误:

1.概括能力不足,答非所问

2.还有个别学生没看清楚答题区间是“前三则材料”

3.题干明明是“简要概括”,学生照抄原文的情况依然存在,酌情扣1分(如下例同学,三个要点的关键词都答到了,但是未给6分满分)

22题阅卷手记:

一、问题:

(1)漏断,太不应该了。

(2)错断。较多学生在“时”后断,误解句子结构,定语中间一般不断。

(3)斜杠有涂改。

二、建议:

(1)整体感知句子的大致结构。

(2)先在试卷上断,答案确定后,写到答卷上,不能有涂改。

24题阅卷手记:

一、细则:

(1)前三点任意答对2点得2分,后三点任意答对2点得2分。

(2)照搬原文不给分。

(3)关键词理解错误不给分。如“讥弹”理解成“讥讽弹赅”。

二、建议:

(1)先锁定原文关键词句。如“成心不化”“妄肆讥弹”“粗知趋向”“效颦学步”等。

(2)适当概括或翻译,不可照搬原文。

题号:26(1)         均分:2.5      

评卷细则:探春面对内(赵姨娘)外(吴登家的)欺辱之时,公正冷静、精明果断,富有管理才能,可作凤姐之臂膀,故而欣赏夸赞。(2分)探春敏锐地看到贾府开支上的漏洞,敢于革新,完善贾府管理,切中王熙凤“省俭”之意图。(2分)王熙凤平时管家严苛,多招忌恨,此番探春立威治家,暂借此缓解众人对王熙凤之恨。(2分)

  【只写了处理赵国基丧事 1分;多同学只写了第一点2分】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

1.相关情节不了解,张冠李戴

2.关键人物写错,相关情节不得分

3“施行承包”是下一回情节,很多同学同时写“开源节流”,不妥当

4.漏写第二点和第三点,将第一点拆成两点

题号:26(2 )      均分:3.6 

评卷细则:庞太监(1分) 秦仲义(1分);“年头真是改了”指财主们都开始维新,表达了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派与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2分)此题简单,答题情况良好,应该强调矛盾对象 的顺序应该和“庞太监”“秦仲义”对应起来;另外矛盾需要说清楚,点明白,不能模糊.

典型失误:(错例呈现、原因追溯)

1.       冲突性质不能明确,含糊其辞

2.       性质概括不当

3.著不熟悉,人物及身份乱答

 

教学建议:

 回归原著,细读精读重点篇章

27题,

才人之诗,学人之诗各1分,诗人之诗2分。

1.题目要求是概括,很多学生照抄原文中引号内的内容,要点基本意思没有出来,一律不给分。

2.对诗人之诗中心境空明的理解有误,基本理解为精神纯净,情感真挚。另两种只要能写到议论高阔或才情卓著,知识广博等都给了一分。

后续教学还需明确概括的要求及训练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