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2-27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联合调研试卷

                                                                                2019. 12

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对经典的合理再创造可以成为一种运用经典的_____。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选材出自人们      的三国历史,却并不以《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阐述和角度为桎梏,而是________,从少有的司马家族视角重写三国故事,虽然细节上存在对历史的重构和想象,但也成了一种经典再创造的成功案例。

   A.构思    倾耳侧目   另辟蹊径            B.思路    耳熟能详   另辟蹊径

   C.思路    倾耳侧目   标新立异            D.构思    耳熟能详   标新立异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我想说这句话的人肯定在万虑之中也曾冷峻地沉思过人的身体,由此生发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                               。

  ①正视身体,由身体出发而走向宇宙,把身体与万物联系起来,把灵动与终极精神联系起来。

  ②这样的思想,既能被身体感应,也能被灵魂接纳。

  ③伟大的思想能涵盖宇宙,也必须包容身体。

  ④而一味远离身体的思想,总显得缥缈而不可信。

  ⑤毕竟,身体是我们直接要面对的第一现实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③④ 

   C.⑤③④①②      D.①②⑤③④

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B.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D.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4.一“食”可见人间百态,一“食”可感世态人情,从下面材料感悟到的人情道理,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小时候吃橘子会把橘络撕掉,被祖母痛打头皮,她说“已经把橘子剥了皮,还抽它的筋,不仁不义,天理不容。”江南人要孕妇多吃橘子,讨个口彩,橘子橘子,绝对生儿子。但我想既然是橘子橘子,会不会坚决不生儿子呢?吴方言里,“橘”“绝”“决”同音的啊。

 A.教化常在日常生活细节处。                           B.饮食中有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C.环境对人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D.饮食中往往凝聚着人的文化密码。

 

 

二、文言文阅读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题。

建安尹沈君墓志铭

[明]归有光

君姓沈氏,讳壁,字惟拱,自号如川。大父讳朴,考讳寿,中弘治八年南京乡试,未仕,卒。

君年二十余,中正德二年南京乡试,遂父子相继以《易》学名。君之试也,同考官得其卷,以为绝出,持以示他教官。会持卷者坐口语,所取卷悉落第。君卷独在他教官所,以故得荐。于是试礼部者四,乃就鄱阳教谕。未上,以母丧归。服除,改建昌之南丰。南丰学者得君之条,争自奋励,起为进士,盖南丰旷三十年无登进士者矣。久之,升建安知县。

君为人抗直,所事大吏以为儒官,多假借之。及为县,见趋走庭谒,上下候伺颜色,自以为不能,欲谢去。上官由是知其人也,卒强留之。杨文敏公之族,籍累世贵显,挠吏治,前令莫能谁何。君一绳以法,豪右皆怗怗。汀、漳饥,布政司檄州县市籴转输之。君曰:“民旦暮且死,必得米,是索之枯鱼之肆也。第解银,而米商随之矣。”即解银,米商果随之。他县籴者,皆不及事。其不逆上官意,求便于民,多如此也。御史行县,未至十里所,停舟欲拷掠人,索狱具,不得。方盛怒,同官皆累息。君抗言曰:“即至治所而不得,则令罪也,奈何责之中途?且此亦非拷讯之地。”御史卒自愧屈,曰:“令言乃是也。”无何,御史来刺苏州,诘其属曰:“沈建安非汝嘉定人乎?汝曹皆学此人,不患不为良吏也。”三载,将入觐,过家,遂留不往。监司方列状荐之,闻而叹曰:“咄咄,沈君负我矣。”

君少孤,与寡母幼弟妹相依倚,茕然也。既得举,家益贫。太孺人春秋高,之鄱阳为禄养。而前教谕未满,君方待次,太孺人客死,竟不得禄养。还,又遇盗,掠之湖中,几不免。及为吏,尤清苦,终以不屑意而归。盖生平备历辛艰,而其志意不少屈云。

君卒于嘉靖二十六年二月二日。子钰曰:“吾先人宦不遂,其所存有以异于人,不可以不传。”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持卷者坐口语     坐:因……获罪           B.君一绳以法    绳:约束,制裁

  C.第解银             解:押送,遣送           D.诘其属曰      诘:诘责,责备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明代每三年考一次,在各省城举行,考中称进士。

  B.服除:守丧期满,去掉孝服。古代,父母死后服丧三年。

  C.枯鱼之肆:原意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D.春秋:指人的年岁,如成语“富于春秋”、“春秋鼎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杨文敏公之族,籍累世贵显,挠吏治,前令莫能谁何。(5分)

 

 

(2)即至治所而不得,则令罪也,奈何责之中途?且此亦非拷讯之地。(5分)

 

 

8.根据全文,简要列举沈壁遭际之“异”。(4分)

 

 

 

三、古诗词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寄浙东韩乂评事

[唐]杜牧

  一笑五云溪②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

鬓衰酒减欲谁泥,迹辱魂惭好自尤。

 梦寐几回迷蛱蝶,文章应广畔牢愁。③

无穷尘土无聊事,不得清言解不休。

【注释】①约会昌四年(844)作,时杜牧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任。②五云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③畔牢愁:东汉扬雄所作辞赋篇名,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9.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

 

 

10.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陛下亦宜自谋,       ▲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4)布衾多年冷似铁,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6)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7)志士仁人,       ▲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 ▲   ,闻善则拜。(《孟子·公孙丑》)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东二道街的泥水坑  

萧红

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么来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份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粘又黑,比粥锅糊,比浆糊还粘。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粘住的。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尺深。可以冒险行车,谁知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有的人过去了,可是不幸的人却翻了车了。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

这过路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的马要站起来,而又站不起来的闹了一阵之后,仍然没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自回家去了。

现在再来说那马还是在那里躺着,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量把那马抬起来。

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的就可以站起来了。

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

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

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马是没有死,躺在道旁。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

看热闹的也有来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说:“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

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总要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才算是过去了。

过了几天,大泥坑子又落下去了,泥坑两岸的行人通行无阻。

再过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点像要干了。这时候,又有车马开始在上面走,又有车子翻在上面,又有马倒在泥中打滚,又是绳索棍棒之类的,往外抬马,被抬出去的赶着车子走了,后来的,陷进去,再抬。

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

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

比方肉上市,忽然卖便宜猪肉了,于是大家就想起那泥坑子来了,说:“可不是那泥坑子里边又淹死了猪了?”

等买回家来才细看一番,似乎有点不大对,怎么这肉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肉。

但是又一想,那能是瘟猪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于是煎、炒、蒸、煮,家家吃起便宜猪肉来。虽然吃起来了,但就总觉得不大香,怕还是瘟猪肉。

可是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那么还是泥坑子淹死的吧!

本来这泥坑子一年只淹死一两只猪,或两三口猪,有几年还连一个猪也没有淹死。至于居民们常吃淹死的猪肉,这可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真是龙王爷晓得。

间或也有小孩子太不知时务,他说他妈不让他吃,说那是瘟猪肉。

这样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大家都用眼睛瞪着他,说他:“瞎说,瞎说!”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节选自萧红发表于1940年《呼兰河传》,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作者以“泥水坑”为中心场景叙述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现了当时当地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B.小说在叙述中时时杂以议论,这些议论既含有作者的嘲讽与批判,同时也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C.小说中的“泥水坑子”虽然造成了很多不便,但是它提供了当地居民消遣的热闹以及吃瘟猪肉的借口,也并非一无是处。

D.小说打破常规,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其叙述语言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

13.文章第一段描写“泥水坑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6分)

 

 

14.围绕小说叙事主体“泥水坑子”,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我的坦白

韩美林

五四以来留法的,解放以后留苏的“苏法联军”,被认为是雕塑队伍的“正规军”。他们似乎并不喜欢传统,所以较少给美术院校学生灌输传统。中华艺术悠久的民族传统,面临后继无人或不能后继的危险。

在雕塑界,我们不能坐视传统的断代。有人主张,雕塑就是“苏法”的一种模式。所以很多雕塑总是挥着胳膊、瞪着眼,要么看书,要么玩鸽子,造型千篇一律。咱们偌大的中国就没有别的题材了?我想对雕塑界坦白地说,韩美林本来不想从事雕塑的,可那老一套的雕塑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这些雕塑必须获得更新和补充;为了对后代负责,我们应该让雕塑作为文化媒介多些民族的东西,好让他们能经常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雕塑家不能再听任旧模式的统治和旧观念的指导。雕塑的世界水平,就是民族传统加现代意识。只有各国的雕塑有着各自的特点风格,这个世界才有趣。中国雕塑,重要的是把外国的精华熔进自己的炉子而不是相反。

重视民族的艺术,应该是中国雕塑家首要的责任。我们深深地知道,学习传统带给我们艺术上多么大的成功,学了传统才有我们的特点。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什么都跟西方走,是一种悲哀。为什么西方人视为“垃圾艺术”的东西,在中国还大有效尤者?可能跟引导的方式及大环境有关,雕塑是一种营造大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如果大多数雕塑都是苏法式,客观上就会随处起到西化引导的作用。艺术跟外国学没出息,就如外国人写的汉字书法中国人不会看重一样,艺术导向直接规定艺术的道路,不实践的空头理论家是没资格知道艺术创作的。或仅有一些单一风格的旧作,也不足以指导全国雕塑的百花齐放。如果说目前的雕塑界有什么不好的风气要扭转的话,首先大家都不要图谋盘踞哪座山头当“头长”,且一心一意做点于国于民有益的作品就行了。

有人讲我的作品像“剪纸”,艺术难道非得都是“三维”的?既然艺术的“1+1”可能等于一朵白荷花,那就应当允许“剪影”式雕塑的存在。我为关委会楼前设计一座马的雕塑,那里的环境是南北大路,为适应人在汽车上倏然而过的审视,没必要让人从哪个角度都去看这只“马”,我减去与视点关系不大的两面,就成了剪影式的雕塑。这样太阳升落,都能看到它清晰的轮廓。我就是吸取了剪纸的语言。

雕塑的形式,我不否认采用装饰性的手段。只有装饰艺术才给艺术家以更大的自由,增增减减、或夸张或省略,令艺术更高于生活。考虑到我们的雕塑主要是给中国人看的,应该多些民族的质素,好让中国人看着习惯。

传统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应该成为中国雕塑家的支撑架。

(选自《雕塑》1995年01期,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因雕塑界中有留学背景且具有话语权的人并不喜欢传统,所以中华艺术悠久的民

族传统,面临后继无人或不能后继的危险。

B.作者觉得“苏法”模式雕塑作品造型单调,题材相对单一,必须获得更新和补充,而加强传统学习,增加本民族的元素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C.作者在文中态度鲜明地指出:中国雕塑界首先要扭转的不好风气就是那种独自尊大、各自为营,相互不团结、不专心创作的风气。

D.作者认为,雕塑的世界水平是民族传统加现代意识,中国雕塑要提高水平,需要做到融入外国雕塑的精华并且具备自己的风格特点。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列举当时雕塑界缺乏创新精神、盲从西方的现象,以增强批判论证的针对性。

B.文章论证要“重视民族的艺术”观点时,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C.作者举自己作品的例子,论证了雕塑题材可因地制宜、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观点。

D.文章以中国雕塑面临的危险开篇,最后以雕塑家应该具备的品格收束,破立结合。

17.请结合全文,阐释倒数第二段中“民族的质素”的内涵。(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完成18~20题。

材料一:即将到来的5G有三大特征。首先是增强型移动宽带,也就是网速更快,5G数据传输速度理论上是4G百倍,实测能达到4G的十倍左右;其次是超高可靠与低延迟通信,即数据传输非常稳定,延迟小,掉线情况大幅减少;第三是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即“物联网”,未来我们的手机、各类智能家居等都能用网络联结起来。如果说4G带来移动视频,5G将进一步丰富移动文娱形态,助力互动内容和自制内容兴起。

如今,移动触屏让观众逐渐改变过去“接受者”位置,愈发占据主动地位,随时随地参与甚至主导创作已是平常之事,能够自主选择剧情走向的互动视频便是顺应这一参与愿望的产物。

观众参与,不仅指游戏式地参与剧情走向,还包括自己创作视频并上传分享。近两年,以用户自制内容为主的短视频异军突起,虽然用户创作热情高涨,但制作优质影像内容仍有较高门槛。到了5G时代,上传下行吞吐量巨大,理论上能够在云端处理大量数据,人们有望用同等终端设备实现更复杂的视频剪辑,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影像制作门槛。

另一方面,5G或将把人们从4G时代转移到手机屏的注意力,再一次吸引回客厅、影院、剧院、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手机虽然方便,但毕竟是一块小屏幕,更大的屏幕意味更沉浸、更高清、更共享的体验。5G无线传输技术和大幅提高的传输速率,可以将更多4K乃至8K的超高清视频、直播引入观众家里甚至是影院巨幕。

此外,国内外已有不少博物馆开始使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营造“会动”的沉浸式博物馆。

可以展望,5G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除了能更好发挥移动端轻便和互动特性,还能赋予公共文化空间全新吸引力。但是只有通信技术革新还不够,像AR、VR、高清电影、巨幕直播这些项目,还需要“内容—渠道—终端”整条产业链同时进步,才能实现全面普及。5G对于这些新鲜产业来说是一个前瞻性推力,距离其真正落地普及还需时日,文化艺术创作要为其到来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摘自2019年09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全球化背景下,现在的通信系统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拥有完整的自主产权并在所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合作,5G的发展更需要各方加强合作。

赵厚麟说,在3G时代,中国提出了自主标准的TD-SCDMA技术,虽然整体系统设想和思路是中国自主提出,但其中设施和服务大量采用多国产品和技术。现在进入5G时代,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也更重视产业链合作。华为虽然拥有很多自主技术和设备,但它仍然购买和使用了很多的美国元器件。

(摘自2019年09月12日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基于目前的测试结果,5G基站的电能消耗或是4G基站的2倍到3倍,基站数量又多,用电费用预计将占5G基站运营成本的40%以上。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通信行业将消耗全球20%的电力。

5G设备功耗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推进5G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功耗问题,加上5G商业模式和需求仍然不甚明朗,运营商很难有动力进行大规模建设,5G的落地推进和长远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摘自2019年09月12日光通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2019-2026年中国5G基站建设规模及投资额预测(单位:亿元,万个)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专家预测,未来八年中国对5G基站建设的投入将逐年递增,投资总量将高达1400亿元。

B.5G有百倍于4G的实际传输速度,能更好地支撑互动视频的移动传输。

C.在未来,通信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将达到全球电力的五分之一。

D.移动触屏让观众愈发占据主动地位,因此能制作大量优质影像的原创作品。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受限于4G的上传下行速度,用户在云端处理大量数据困难的问题,有望在5G时代得到缓解。

B.5G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移动文化娱乐生活,但也可能导致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更加沉迷网络。

C.虽然5G的整体系统设想和思路是中国自主提出,但在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5G的发展同样需要各方加强合作

D.5G无线传输技术和大幅提高的传输速率,可以将更多超高清视频、直播引入观众家里甚至是影院巨幕,从而迅速丰富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20.关于“5G”话题,前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6分)

 

四、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火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钻木取火,促进了人类文明;万家灯火,承载着世间真情;革命之火,推动了社会发展……火在燃熄之间,会改变历史,也能启迪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