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复习之《劝学》《师说》知识点归纳(教师)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3.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4.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
6.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二、古今异义词
1.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 今:认为
2.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 今:金钱,黄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识渊博
4. 假舆马者 古:凭借; 今:与“真”相对
5.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6.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 今:阴间
7.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8.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 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9.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寄身; 今:托付
10.蟹六跪而二鳌 古:腿,蟹腿 今:跪下
1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1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13.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14.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人。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1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1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重点实词
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惑而不从师(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耻学于师 ( )
惑矣 ( ) 小学而大遗( ) 士大夫之族( )
君子不齿 ( ) 郯子之徒( )
中:合乎。 日:名—状语,每天。 知:通“智”,智慧。 跂:提起脚后跟。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致:达到。 水:名—动,游泳。
绝:横渡。 上、下:名—状,向上、向下。 用:因为。 学者:求学的人。
从:跟从。 出:超出。 下:低于。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提。
徒:同一类人。
四、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3、从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4、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5)乃以吴叔为假王
5、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
(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
(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6、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5)一日,大母过余 (6)愿枉车驾过之
7、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则耻师焉
8、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9、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何可胜道也哉 (7)道芷阳间行
10、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
(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
11、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
12、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
13、之 (1)择师而教之 (2)郯子之徒
(3)师道之不复 (4)句读之不知 (5)蚓无爪牙之利
假:借助/借/宽容/给予/非正式的
绝:隔绝的/很,非常/横渡/停止/断绝/陡峭的
过:过失,过错/走过,经过/犯有过错/责备/到,来到/拜访,探望
师:老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学习、效法/从师
或:有的/或许、也许/如果,假如
道:道路/途径、方法/风尚/道理,规律/道理/说,讲/ 取道
于:从/比/向/被
而:并列/修饰/转折/顺承
其:他/那些/大概/多么
之:代“子”/这类/主谓之间,取独/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表从所,可译为“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善假于物也:对, 向。
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15、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并翻译。
①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君子不齿(齿:提及)
②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 下:向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⑥数词用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专一)
⑦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六、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④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⑤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⑥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