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其筋骨中练就过硬本领
近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一贯教育主张,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崇尚劳动、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教育主张。在今天党和国家要全面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成效的缺失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从而有了相应的改进举措。 强化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国家发展角度看,当下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新时代青少年同我们“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的稳步推进刚好契合。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少年学生只有“劳其筋骨”,练就过硬劳动本领,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能量。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只有弘扬劳动精神,在持之以恒的劳动实践中练就专业本领,以优秀的业绩彰显卓越的素质,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具有劳动质感的“小确幸”与“大未来”。 可以认为,这份《意见》的出台既从顶层设计高度凸显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应有地位,也从微观操作层面为劳动教育落地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提出了具体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思想道德品质是一种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的品质,它不会自动生成。劳动素养是人才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的要素,是一种因劳动而生的能力。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彰显劳动价值,进而涵养其他素质的共同发展,推动主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社会各方力量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劳动教育在一些家庭中被虚化,不劳而获、轻视体力劳动等观念仍有市场。因此,首先要改变劳动教育被虚化、被弱化、被淡化的现象,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氛围。其次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既要各自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给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提供平台,留出时间,又要彼此兼顾,相互助力,不断强化叠加,共同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石。 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纸上谈兵,不是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而是实打实地做起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体验,使其在学思践悟中达到知行合一。因此,要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对接,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在鲜活的劳动场景中提高劳动素养。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引导他们在火热的劳动一线增强对劳动意义的观念认同;组织学生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引导他们增强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情感认同;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劳动锻炼,引导他们在汗水与收获中增强对劳动创造的价值认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也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要引导家庭重视劳动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建立家务分担、人人参与的家庭规约;学校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进课堂、进社会实践、进考评体系的具体规定;社会要建立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效能,实现用劳动教育点亮时代新人的素质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