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课时 |
1 |
学习 目标 |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全面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感受和明确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
重点 难点 |
重点: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包容性的内涵。 |
【基础填空】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课堂探究】
1.材料一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其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它是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材料二 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受现实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习俗。
(1)材料一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 从博大精深角度看,材料二体现出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当前,我国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中,经常以“和”字为主题。“和”字取于《论语》中“ 和而不同”之意,认为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调和异议,才是最彻底的妙药良方。文化活动中,通过“和”等汉字传承中华文明,让人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思想之恒远,体会到中华汉字内涵之深奥。
(1)材料中“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华文化包容性什么内涵?
(2)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对文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严复在将中学 与西学作比较时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B.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3.我国古代的农学理论把天、地、人三者看成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提出农业耕种要顺天时、量地利、致人和,做到了这些就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主张人体与外界环境、天文气候密切相连、协调统一,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
A.我国传统科学技术注重科学理论的系统性
B.我国传统科学技术重视整体性和广泛联系
C.我国传统科学技术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
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 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着不同的特色
6.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8.我们要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 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融为一体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9.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世界各大宗教也随之传入泉州。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景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在泉州并行流传,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景观。这反映了泉州文化
①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④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①④
10.《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同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
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 常见节目。这说明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 ②独树一帜 ③一脉相承 ④异彩纷呈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
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
|
|
|
|
|
|
|
|
|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齐鲁文化是特定 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伪存真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齐鲁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核外,更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齐鲁文化的双重性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10月下旬,助力央视精品节目,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北京地区选拔活动成功举行。《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来受到广泛赞誉,在社会上掀起了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也使中华儿女进一步树立起文化自信。
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乡音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国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却愈加逼仄。在逐步失去大众媒体平台的依凭之际,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正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这些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各级两会,均有代表就方言问题递交议案、提案,呼吁社会关注方言、保护方言,留住乡 音里的乡愁。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阐明代表关注方言、保护方言的理由。
(2)在方言岌岌可危的今天,请就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提两条建议。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