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制度、实践和效能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1-29
 

“中国之治”:制度、实践和效能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

    观点提示

    “中国之治”能、“中国之治”行、“中国之治”好,这是过去时,也是进行时,更是将来时。但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的新风险新挑战可能会越多。“中国之治”只有不断完善,才会更能、更行、更好。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决定》对于把“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和优势更加彰显,让“中国之治”的时代形象和感召力更加丰满意义深远。

    制度是“中国之治”的基石

    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而制度则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产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进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度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的建设从历史中走来,是对过去制度体系建设经验和制度体系建设成就的坚持、发展、继承、创新。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角度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前半程,这个任务已经完成。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构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此为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2019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征程,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实践是“中国之治”的密码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彻底改变,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从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农业大国,到如今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之治”展现出来的磅礴伟力,前所未有,举世瞩目。

    “中国之治”的独特密码就是实践。制度不可能是飞来峰,它必须从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来,到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忘记自己的民族品性、民族特性。无论在何种艰苦困顿的重压之下,始终坚持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中国的问题为中心探寻中国自己的解决办法,打造中国自己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的就是立足实践,立足于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鼓励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中国革命的胜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完善,关照中国国情是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根本。这是“中国之治”实践密码包容、开放的生动体现。

    制度从实践中来,制度更要从理论中来。中国共产党重视实践,更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先导作用,必须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大胆理论创新。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形势复杂,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全面回答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产生重大影响。

    效能是“中国之治”的生命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中国之治”时代感召力的根本依托。实现这个总目标,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没有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

    我们有制度自信的坚实底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围绕这个总目标提出了336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重点改革任务都已经得到了落实或者进一步落实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政治清明稳定、经济韧性十足、文化欣欣向荣、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康幸福、社会安宁和谐、国家安定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实证底气,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

    “中国之治”为什么能?“中国之治”为什么行?“中国之治”为什么好?全世界都在寻找答案。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的理论总结: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的概括,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全面系统旗帜鲜明地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一关键而及时的理论总结,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而且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进一步提振和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之治”能、“中国之治”行、“中国之治”好,这是过去时,也是进行时,更是将来时。但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的新风险新挑战可能会越多。“中国之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伟大创造,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之治”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改进了,恰恰相反,只有不断完善,“中国之治”才会更能、更行、更好。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一些短板、弱项也更深层次地暴露出来,世界发展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更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既是“中国之治”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之治”更加成熟的机遇。处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自我清高、自我满足、裹足不前、固步自封,统统要不得。必须牢牢把握效能这个“中国之治”的生命所系,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要正确看待过去的成就,冷静思考当下和未来的挑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和巩固什么”,要有定力,“完善和发展什么”,要有主张,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助推“中国之治”再创新奇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