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1-19
 

仪征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从未缺席的主题,这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作者杜甫就是这样的君子,其“磊磊落落”是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家国荣誉高于个人悲情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谈到忧国忧民,以递进式的结构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第四段,阐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还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没有他们,就没有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4.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痛苦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5.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5分)

                                                                           

6.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国家太弱,那我们只会任人欺凌、宰割!”黄旭华在心里默默发下了誓言,“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读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从海上抵御外国的侵略。”1945年7月,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4年,美国核潜艇首次试航。1958年,面对占据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工作。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直到现在,九十几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依旧“退休不褪色”,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黄旭华还希望通过更大的平台影响更多的年轻人。2016年10月,92岁高龄的他做客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他的演讲铿锵有力,摄人心魄。

2017年,黄旭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道德模范”“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12月8日,黄旭华捐给母校白沙中学和白沙小学各10万元港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12月21日,黄旭华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中拿出20万元港币捐赠给中船重工719所离退休及社区管理办公室,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游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

九十几岁高龄、不久前才刚刚离休的黄旭华,每天还要去办公室看会儿与专业有关的资料。他说,如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年轻人的啦啦队长,和必要时的场外指导。在核潜艇事业上,这位九十几岁的老者不离不休。他说:“在个人的生活物质要求方面,要知足常乐;在科研工作方面,要永不知足。我们只搞了第一代核潜艇,以后还会不断发展,国防技术竞争没有止境。我也很高兴,在我这一生中,我完成了我应该完成的任务。我看到我的后来者,后来居上,后继有人。”

(央广网2018年9月14日《黄旭华:用算盘拨拉出核潜艇》)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他的妻子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9.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他书写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请简要概括他身上的精神。(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B.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C.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D.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缘染溪,斫榛莽(砍伐)                 B.余怜而售之(卖)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交会)                D.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12.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第一段,写出了作者在未到西山之前的他山之游,短促紧凑的句式写出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B.《始得西山宴游记》主要采取比照映衬的方法,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览与在西山的游览,作者在心情感受、游览方式、醉态等方面各不相同,以此写出西山的卓尔不群。

C.《钴姆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发抒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4分)

                                                                           

(2)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3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B.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酒。

C.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

D.全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深远寄托,诗人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

15.请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位卑则足羞,                    。(《师说》韩愈)

(3)《赤壁赋》中慨叹自身渺小,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

                    

(4)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5)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6)曹操的《短歌行》中,写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的句子是:“                    

(7)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出自己在空室十分悠闲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在省园博园里,人流不绝如缕,参观的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也与孩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得的美景。

B.在这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广州公安干警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C.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动经济贸易战这一危言危行,是害人害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而且使得美国的经济大幅放缓,甚至进入衰退。

D.南京的夫子庙、总统府个个都称得上经典,花钱也不多。但综观现在盖起的栋栋高楼,真正能流传下来,并能代表南京城市特色和历史的微乎其微,而且花费巨大。

18.下列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顺流而东也?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⑦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⑤/③④/⑥⑧/⑦       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C.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③⑧/④⑦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用心一也       一:一样

B.举先王之政     举:举荐         度义而后动     度:估计

C.举匏尊以相属   属:劝酒         至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

D.梦亦同趣       趣:趣味         纵一苇之所如   如:去,往

20.下列句子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2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一句,“壬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既望”指的是农历十六。

D.《前方》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的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四、名著阅读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线写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暗线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B.《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由野夫所著,1981年野夫湖北民院毕业后,当过教师、宣传干事、警察等,他用的笔名,出自宋代诗人刘叉的《偶书》,他是个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没有江河般的波浪翻滚,有的是脉脉的清流,带你走回到故乡的路。

C.野夫在《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里大抵写的就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母亲、外婆、大伯……一个个有血有泪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迁。

D.《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

23.  请写出下列的片段描写分别对应的人物。(3分)

(1) 是的,是朗读而不是给他看,他每天在孤老院里,拿着我的书去祈求那些识字的护理员读给他听,听着听着,那枯井般的眼眶就泉涌两行。就是这样的一个睁眼瞎,每天却拒绝策杖;旁若无人地行走在他的江湖生涯中。

(2) 凉风虽然拂拂的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

(3) 他的语文课讲得极好,却不是一个尽职守则的老师。多数时候钟声已久尚在酣卧,学生干部只好来敲门,他遂起身也不洗脸就赶去。到了教室,低声问学生:我昨天讲到哪里了?

                                                        

24.  简答题。(4分)

《阿Q正传》的第八章提到了“不准革命”,谁不准阿Q革命?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光清浅,岁月留香。同学们,不知不觉,高中生活已过去一些日子,总有一些“风景”让你们难以忘怀。新的校园是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新的生活中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也是一道亮丽的社会风景……

要求:1.请以“高一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要有适当的描写,写真事抒真情,书写美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