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新时代“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好教师标准的提出,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师范、新征程、新使命,牡丹江师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强化实践育人为突破口,实施了“五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师范”建设的新模式。
顶层设计 谋划新师范
(一)坚持“顶层设计、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原则,积极推进师范教育改革行动
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2018年,出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师范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师范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和任务,并列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之一。学校成立了师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师范教育专家委员会,推进了“五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师范生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积极推动“新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坚持“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好教师标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新师范建设的目标,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为导向,围绕“一践行三学会”的教师专业素养,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新理念,反向设计了师范生培养体系。积极塑造“以师为荣、以师为本、两代师表”的师范文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修身、以德立学。基于OBE理念,按照“好教师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以师德体验活动课程为载体设计师德养成教育体系,认知、体验、思辨、践行等环节循序渐进,涵养师德品质,践行高尚师德。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认知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努力实现“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
改革创新 构建新模式
(一)“五育”并举,实施“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信念教育: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师德养成教育以及暑期“三下乡”教育实践、乡村顶岗支教等渠道,树立师范生热爱教育、终身从教的崇高理想。
专业知识教育:在夯实学科基础、达到相应专业毕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教学技能培养:设置技能课程模块,包括微格训练、三字一话、教师仪表、应用写作、研究方法、演讲技巧、信息技术应用等。
创新意识培养:建设创新性学科教育实验室,开设中学实验研究课,推动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创新项目研究,设置夏令营创新活动课程。
人文情怀教育:设置师范生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教师伦理、艺术鉴赏、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表演基础以及劳动周、阅读励志书目等。
(二)“三习”融合,构建“统一模式—强化技能—素质拓展—职业体验”四年一贯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统一训练、统一验收、统一实习”模式,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循环往复,理实融合,每个学期设置“实践周”,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开设“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课程,为师范生配备习字小黑板,强化“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对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和讲课等采取技能考核与证书制管理,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教育实习。设立从师技能“五个一”标准,关注师范生试讲第一堂课、实习第一堂课和入职第一堂课,培养设计“两案”的备课能力。开展模拟课堂、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普通话大赛、教学技能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从大一开始分阶段进行教育见习,每次见习设立“微主题”,让学生感知、体会和认识基础教育的运行机制及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体验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广泛开展“校政校”教育合作,建立UGS“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
牡丹江师范学院签署了多个UGS教育合作协议,通过共组团队、共建平台、共同研究、共育人才等合作,协同开展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共建了“师范教育实践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选聘60名教研员、特级教师、校长等组成了师范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选聘590余名基础教育名师组建了师范生培养“校外导师库”,共同推进小教全科教师培养、学前教师“驻园培养”等改革。在“双导师”指导下,通过见习观摩、实习支教、实践研习以及人文经典宣讲、科技知识普及、课题调研等活动,师范生不仅实践了备课、教学设计、试教、评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以及班级管理、班团活动、心理疏导、个别辅导等管理过程,而且培养了使命、爱心、奉献的教师品质。
追求卓越 实施新探索
(一)回归师范教育初心:营造多元化师范教育氛围,积极培育师表文化
将校歌列为入学教育内容。由著名词作家宋青松作词、曲作家刘锡津谱曲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校歌《神圣的使命》,词曲对教师职业作出了深刻而生动的诠释。每年师范生入学即组织校歌《神圣的使命》与革命歌曲学唱、比赛,传递教师的使命意识,激励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注重师范生行为养成教育。从2018级开始实现了师范生独立班级、固定教室管理,师范生统一着装,在规定时间开展晨练、早读、集体进入课堂、课前10分钟演讲等活动。组织师范生宣誓仪式和“四无”承诺仪式,研制了师范生“5+3”达标要求,印发了师范生成长手册、名家励志故事和50本经典阅读书目。
深化师范生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师范生开展“学生公益劳动周”“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三下乡”“关注留守儿童”“普通话推广”“东北抗联精神宣讲”等主题实践活动,出台了《中共牡丹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体系,培养师范生励志成才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二)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教育:开展师范生“5+3”综合素质达标活动
每名师范生除了完成课程学习以外,要求在一至三年级至少参加3个第二课堂活动,最终达到综合素质“五个一”目标要求。
每学年学校设定5个主题,二级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安排5个主题。学校设置的活动主题为:三字一话、诵读演讲、励志教育、师德教育和乡村支教,利用学团活动及暑期实践开展。
师范生综合素质“五个一”目标要求:“树立一种信念”,学生通过研读名家事迹、观看红色经典视频等,以红色文化滋养核心价值观,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发表一篇论文”,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学年论文等,总结实践成果并发表;“达到一个标准”,学生通过粉笔字等五项技能验收,做到写一手好字、设计一节好教案、做一节好课件、讲一节好课、主持一个好班会;“完成一项成果”,学生参加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等,完成一项实践成果;“阅读一个书目”,提出经典阅读书目(50本),每人每月阅读一本书,完成一个读书报告(笔记),培养学生厚重的人文素养和豁达的人文精神。
(三)改革师范教育管理机制:注重过程培养和素质养成,记录成长轨迹
改变师范生培养方式,由单一的专业化培养向多元化发展转变。以培养教师核心素养为标尺,以学习成效为导向,为师范生学业加压。以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加强素质养成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改变师范生教育方式,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关注师范生核心素养教育,制作《师范生指导手册》,印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师范生综合素质“5+3”达标要求、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主题、师范生必读经典书目、名家故事选编等,为师范生素质养成提供标准与指导。分专业分学期印发《师范生成长手册》,详细安排师范生晨练、早读、晚自习、集体进课堂、课前10分钟演讲等日程表,工作日每天技能训练一小时,周六举办学术报告、组织实践活动,周日自主训练。各项活动由班主任、辅导员及检查组成员不定期抽查。
改变师范教育管理方式,由单一院系培养向多部门协同管理转变。学校顶层设计师范教育改革路线图,整体营造师范文化氛围,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师范生素质养成教育与管理,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及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教学论教师等各有分工,关注师范生的课堂外、生活中。学校为师范班级单独配置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和检查组,指导和监控各项活动的实施及效果,每周编发一期师范教育改革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