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阅读指导材料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0-23
 

《边城》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 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 年后开始发表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

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等文学副刊。从 1926 年出版第

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等 30 多本短篇小说集和《边城》

《长河》等 6 部中长篇小说,被称为多产作家。

1948 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1949 年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沈从文后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他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创作于 1934 年,它的诞生离不开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审视和体味。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正如沈从文后来表白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希望以此给“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点怀古的幽情”,“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二、情节与结构

《边城》叙述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外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他。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


 

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边城》的结构透露出沈从文独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的巧妙安排。全文 21 章,以一种散文诗的形态既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成一体,文中处处点染着湘西优美而富于灵性的山水风光、淳朴而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夹杂着乡间平凡朴素的日常生活和充满偶然、宿命色彩的生死,展现着湘西儿女单纯、细腻的内心世界。而所有这些看似散淡的叙述与描写, 其实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翠翠纯美人性的成长和她与傩送、天保兄弟之间的爱情悲剧来安排的。这样巧妙精致的艺术构思,创造出了一个焕发出神奇光芒、拥有极大诱惑力的世界。

三、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1.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纯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个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 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这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了热切的赞扬,而且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


 

习惯,新奇幽雅的水光山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到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沈从文一方面十分眷恋和神往湘西那种原始古朴的美,那种和谐没有功利冲突的人性美, 然而现实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湘西在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人性的阴暗面和世俗物质化的趋势使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背离了“圆满”而走向了反叛。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沈从文没有废名式地从对人生的绝望走向“厌世”,也没有鲁迅式地走向决绝的反传统主义。他所寻觅的,是存在于前“现代文明”中的具有共有价值的因子,并希望他笔下的人物正直而热情,“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梦里”,以实现民族品德的重造。

2.艺术特色

(1) 《边城》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小说整体的山水画式的艺术构思上。

整部小说 21 章,仿佛 21 幅水墨山水画卷。其间则点染着茶峒的风俗人事和翠翠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开头三章以委婉清丽的笔法,把茶峒的青山白水和乡风民俗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通过细小的枝节不经意间把当地人善良淳朴、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勾勒出来。这样就为主人公翠翠纯美人性的成长和爱情悲剧的演绎勾画出了一幅再恰当不过的背景图。围绕着翠翠,作者还由近及远、由亲至疏地安排了一系列人物。除了都深爱着翠翠的傩送、天保弟兄两个之外,还有爷爷、顺顺和杨马兵,以及顺顺家的长工、为爷爷送葬的道士,甚至是渡河的行人、闲聊的路人。他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成为翠翠成长及其爱情悲剧的见证人、参与者。如此这般,小说才最终形成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式的艺术结构和艺术效果,具有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和意蕴。

(2) 出色的艺术手法。

①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情,特别是文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古雅、优美的抒情气氛。

②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心理描写(如第六章最后翠翠望云遐想),“……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她便带着点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这里展示了一个山村少女单纯天真、害羞迷惘的内心世界:刚刚萌发的爱情缠绕着她,她感到有一种新的东西闯进了她单纯的生活,但又因涉世不深,感情幼稚,这势必引起她内心的迷乱和孤寂,也羞于对任何人说出,哪怕是最亲近的爷爷。


 

四、典型人物分析

1.翠翠

“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 教育着她。”翠翠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活泼、天真善良,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她是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形象特征:

(1) 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十五岁的翠翠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 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幻想着能像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她从小失去父母,与外祖父相依为命,最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如当她想象自己为爱情私奔就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害怕起来。所以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

(2) 内心孤寂。文中写道:“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他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天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 命运自主者。在沈从文的小说中,翠翠是为数不多的能为自己命运做主的乡下女孩, 是命运自主的歌者。爷爷为翠翠指定的丈夫是大老,这也是通过媒人提亲的“车路”,但翠翠心里爱的是二老,翠翠没有接受爷爷的安排,争取自己的爱情,并为自己的爱情努力过,当她听说团总的小姐要与二老联姻,就唱了一首歌:“白鸡关,出老虎,不要别人,团总的小姐排第一。”在巫风盛行的湘西,这是翠翠通过巫语捍卫爱情的手段。

(4) 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地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当爷爷提及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她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歌曲,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听;她会把对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

总之,翠翠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


 

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爷爷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她是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一个忠厚善良、勤劳坚强的老船夫。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殉情的沉重打击,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

性格特征:

(1) 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节赛龙舟,他都寂寞地守着渡船。“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2) 古道热肠,重义轻利。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甘守清贫,“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3) 善良朴实,深爱至亲。他不仅忠于职守,更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他对外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实在人,他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既爱外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最后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地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显现出老船夫平凡的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3.傩送和天保

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地向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出走他乡。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外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


 

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但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外出闯滩……

 

五、典型场景(细节)及其作用

1.“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这是翠翠与二老傩送两人最初见面时二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在一次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老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因为翠翠对二老有误解,二老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个场景非常浪漫有诗意。结果“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

2.唱歌(湘西男女恋爱男方为女方唱歌)

(1) 思想内容的表达。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代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外祖父。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也写出了爷爷对翠翠的爱。

(2) 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 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文外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

‘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联了起来。

(3) 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失足落水。由此船总责怪渡船老人,傩送也远走他乡,老人最终带着愧疚孤独地撒手人世,只留下翠翠和渡船作无尽的等待……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3.虎耳草、梦

《诗经》中用很多植物象征情爱。文章中六处提到了“虎耳草”,重复出现在梦中和现实中的虎耳草,把翠翠隐秘纯真的情爱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小说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


 

爱情的憧憬。

4.翠翠的哭

在孤寂的环境中,翠翠青春少女的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因内心苦闷而哭。爷爷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反映了翠翠内心无人解怀的孤寂感、对爷爷的负疚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5.白塔的象征意义

白塔是边城古老文明的象征,但因现代文明的入侵,边城已经被现代文明浸染,女人们也喜欢牛羊金银等虚名。白塔的倒塌,象征着古老文明的崩溃,但在文章结尾,又重建白塔, 象征着对这种古老文明的挽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