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13)班的黄珏。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我对预习的一些看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预习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老师上课讲的某个知识你不太理解,便凝神苦思冥想,待到豁然开朗神清气爽之时,你发现老师早已讲完下一个知识点了。而一个知识点的缺漏,很可能导致整堂课的一知半解。还有的时候,可能老师讲的稍微快一点,你便跟不上了。又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
但如果我们课前预习过了呢?我们提前浏览过课本内容,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便是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坚持预习的却并不多。我想可能是因为并未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所以接下来我来讲讲一些关于预习的心得。
首先是预习时间问题。有些同学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必须要列个时间计划表,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预习。可由于作业繁多并且预习的直接回报性并不强,这个时间便一拖再拖,最后干脆算了,不预习了。但事实上预习并不拘泥于时间长短,而且我个人建议时间不必太长,毕竟预习只是上课的准备阶段,重点在课上。三五分钟的碎片时间照样可以很好的预习,比如课前几分钟的休息时间。我的语文老师刘祥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学习方法——“343”学习法。何谓“343”?即在十分钟的下课时间里,我们应先用3分钟回忆一下上节课内容,4分钟时间放松休息,3分钟时间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这样可以说是很好地利用了碎片时间。
第二是预习内容问题,即我们应该看些什么。对课本文本阅读固然重要,但也应该抓住重点。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大标题和小标题,我们首先应关注的便是它们。我是个文科生,文科课本上总有很多好玩的小故事。有次我预习历史,津津有味地读了十分钟书页两侧的“资料卡片”,赞叹于“苏武”“屈原”“共工”的奇妙,才发现自己好像还是不知道这课要上些啥,一看标题,哦,原来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啊。标题是对章节内容最为简练的概括。了解它们我们便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再然后才是课本文本阅读。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利用教辅资料。比如数学学科,学校为我们专门编写了一本导学案,上面的题目难度不大又很好反映了教材内容,我们便可以提前完成,通过做题对学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第三,预习要讲究“心到手到”。“心到”即思考,思考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思想方法等,多向自己提问,比如若是明天学习三角函数变化的半角公式,不如想一想它和基础公式有什么关系?跟二倍角公式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能相互推导吗?如何推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听课时会很有条理,而且不会漏掉重点,即使你上课走了神,但只要听到老师说“下面我们来从基础公式把半角公式推导出来”,你便会自动回神,继续跟着听课。“手到”即做标记。在这里建议大家预习时手上拿一支铅笔,方便随时勾勾画画。理科学习经常遇到复杂公式,可以在空白处多默写几遍;对于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画个问号写下自己的疑虑,以便课上有目的地听讲和课下向老师请教。
以上便是我对预习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最后也祝愿大家学习顺利,在下个月的期中考试中发挥最好水平。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