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
时间已是十月下旬,让人期盼又令人紧张的期中考试日渐临近。同学们是否又开始为了知识不够扎实、能力不够全面而苦恼,为学习效率不高而烦闷?如果你正陷入这样的烦躁中,那么请问你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吗?如果有,你又是如何安排你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呢?
上一周的升旗仪式上,创新人才培养部的臧慧林主任和大家系统地谈论了课后复习中应该关注的若干问题。今天借助这个机会,我将和大家探讨一下预习这一话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我始终认为,做好预习是学好高中课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其价值是对即将前往的景点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到达景点后该往何处走,该重点观看哪些风景,又可以忽略哪些不必要前往的地方。如此,有限的游览时间内,便能获得最大的收获。高中学习与初中存在很大差异,更多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要求理解和深度思考的内容多。同学们要做到一节课45分钟全神贯注不难,难在每一节课都要保持45分钟。据有关研究表明,在一节课上一个学生有效关注力平均在25分钟左右,另外的20分钟,则往往分神,造成信息接受上的重难点内容的“错过”。很多同学学习理科的感受是:“上课听得懂,作业做不来”。特别是数学,这一感受更普遍。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体现,是思维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说到底,还是上课没真懂,而其因素之一正是没有认真预习。
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同学们在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时,通常存在“三个三分之一”现象,即三分之一的内容一看就懂,三分之一的内容似懂非懂,三分之一的内容可能完全不懂。预习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一看就懂的内容时,你就会以审视的心态去听老师讲的是否与自己理解一致。如果一致,则说明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能力是不错的。如果不一致,你可以边听边思考,是自己理解错误,还是同样的认识,老师有了不同的表达,还是直接就是老师讲错了,你就可以质疑并纠正老师的错误,那样的话,你在老师学生心目中的所表现出的学习力岂不是杠杠的!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似懂非懂的内容时,你就会下意识地特别关注老师所讲的内容,以欣赏的心态看待老师是如何突破疑难问题的,听完后你会有拨云见日,天朗气清的感觉。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你直接不懂的内容时,你会高度紧张,以全神贯注的心态听课,生怕漏掉一些关键之处,无法弄懂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而当你也弄懂了的时候,那简直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当然以上的三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顺序先后排列的,而是相互交错的。只有通过预习,你才会从潜意识中合理分配这三部分课堂内容听课的精力,不至于错过重要的信息。
预习也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预习还能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也是同学们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长此以往,可以大大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曾经一个实验班数学老师作了一个关于“预习”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半学生根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坚持经常预习的不足三分之一。实验班的学生读书都是比较认真的,情况尚且如此,普通班级的学生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调查结果还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不预习也能学好数学。
不可否认确实有人不经过预习也能学好数学,但是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把学得更好作为我们的目标呢,你说呢?
接下来,谈谈如何来预习。
对于预习,有人觉得既费时间,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大家对预习的效果期望太高,把预习当作了自学。实际上预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概念。
首先预习内容不要太多,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表,只要把下一次的教学内容预习就行。太多了理解不了,也难于消化。可以运用好导学单。老师们编的这些导学案内容丰富,预习部分问题设计有梯度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有适当的能力拓展练习。
对于较浅显的内容,预习时可以看得细一点,思考得深一点。
通过预习能看懂并理解当然是最好,但是一般说来老师的理解会比你更深刻、更全面。你再在课堂里仔细听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他能帮你产生认识上的一个“叠加”或“倍增”甚至是“飞跃”。
过于艰深的内容可以看得粗一点,思考得浅一点。即便如此,也要硬着头皮把一个完整的内容看完。
预习本来就没有要求你把全部问题都搞懂,“模模糊糊、似懂非懂”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似懂”之处,课堂上老师会帮你把模糊的影子变成清晰形象,会使你的认识得到“纠正”、“补充”,变“似懂”为“真懂”;而对于“非懂”之处,在课堂上你一定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
也有的同学会说,我也想课前预习,但我没有时间,我的时间都用来做作业了。这是学习效率低,缺少学习自主性的表现。当你的听课效率高了以后,完成作业的效率就高,也就有时间进行预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预习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容置疑的,预习后的听课收获与感悟和未经预习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从近期看,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从远期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也建议学有所长的同学能够提升预习境界,将预习上升为预学,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