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世界剧烈变革调整与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推动新时代人民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质量提升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中着力提高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接管改造旧教育的同时,着手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并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949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1年,新学制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扫盲教育迅速发展,并学习苏联经验,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1953年,全国文教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1954年,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市委《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要求逐步把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到应有水平。
在国家百废待兴、财政严重匮乏的困难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1953年,确定全国重点中学194所。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等6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5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北京大学等16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0年,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增加到64所。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据1963年统计,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确定的重点中学共487所,占公办中学总数的3.1%。
“大跃进”时期,教育事业出现盲目冒进的混乱状况。从1961年到1963年,“高教60条”“中学50条”“小学40条”相继颁布,对稳定教学秩序、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提高质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先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全面启动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的教育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有力推动了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促进了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民群众对优质而公平的教育需求更加强烈,教育观念也逐渐由“育才”向“育人”本质回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纳入二十字工作方针,明确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这一时期,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教师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对外交流日益拓展,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入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被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开启了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时代。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布,对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建构。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以“提高教育质量”等为主题,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将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提升教育质量成为更具紧迫性的战略任务。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好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70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1950年的0.4%提高到81.7%,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20%提高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3.1%提高到100.9%,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1%提高到88.8%,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0.26%提高到48.1%,迈向普及化。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与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力保障了教育质量提升。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从2012年起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并保持连续增长,为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加强教育科研与服务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三通两平台”工程稳步推进,大数据、云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正从辅助教学向深刻变革学习方式、教育样态转变。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有力支撑了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师资建设。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强调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
进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受到空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新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开启了新时代教师素质提升新征程。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教师队伍规模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教师从93.5万人增加到1672.85万人。201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7%、99.86%和98.41%,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48.65%、19.31%和27.67%,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24.94%和43.2%。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明显上升。
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质量提升有法有据。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至今,我国已形成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10多部教育行政法规、50多部教育部门规章和大量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教学、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发展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
一系列标准建设,使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据可依。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进入发展新阶段。201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各类来华留学总人数达49.2万,接受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25.8万人,占比超过50%。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走出国门举办海外分校,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涌现。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对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取得优异成绩,引起全世界关注。上海小学数学教材近年被英国引进。我国高校在全球的位次整体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2016年,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70年来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经验
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自身的科学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回顾和总结70年来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历程,我们得出的经验是: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根本保证。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办学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教育投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70年来,我国教师数量从不足百万发展到1600多万,教师结构与素质能力不断优化提高,为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兴国必先强师,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会聚优秀人才从教,树立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社会风尚,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之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之路,也是一条教育不断探索和改革之路。社会主义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发展也是为了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通过促进教育信息化升级转型,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全面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必由路径。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坚持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法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法治工作,科学立法,加强执法,提升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能力,加强标准建设,强化督导评估,形成质量文化,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有力支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大作用。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强教育自信,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全球教育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正在重塑,重大科技创新正深度改变人类生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紧扣质量提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