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对于自己青春的感悟和设计。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本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所写。1911~1925年间,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而且当时国内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词以“长沙”为题,因为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而橘子洲更是当年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和同学一起游览和畅谈人生、国事的地方。在前往广州的途中毛主席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不由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全词
1、学生集体朗读朗读
2、播放《沁园春 长沙》的朗诵,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差距,指导诵读。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停顿合理;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4、学生自由读。
四、赏析课文
1. 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 问: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3.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5.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6.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景。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接下来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嗅到了)。
7.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8.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9. 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
10. 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 )我们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1.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12.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文字投影:革命情怀)
五、归纳总结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七、比较阅读
1、《沁园春 雪》
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由此可见,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 “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毛泽东也正是这样的“风流人物”中的一位。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2、比较毛泽东和陆游不同风格的《卜算子 咏梅》,体会毛泽东青春的热情和广阔的胸襟。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其他诗词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其他再如: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