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边界
谈 萍
你知道吗,心理也会“感冒”。
头痛、鼻塞、浑身无力,甚至身上发烧,这些都是生理上感冒的常见症状,许多人都能轻易地判断出。可是,当我们心理上“感冒”时,人们常常茫然不知。
简单地说,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生理上的我,一个是心理上的我。生理上的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都很清晰,吃喝拉撒睡,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嘴巴尝的等等,都很具体,直观,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也懂得如何去满足它。而心理上的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含蓄得多,模糊得多,甚至莫名其妙。与“生理的我”相比,“心理的我”好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让自己捉摸不定,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它,不知道它有什么要求,更不知道怎样去满足它。这就是心理的麻烦之点,同时也是心理的神秘之处。
“心理的我”感冒了,轻微的,放松一下,会自然痊愈,像“生理的我”小感冒一样,多喝水,多休息,几天之后就OK了。一旦是“重感冒”,“病毒性的感冒”,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积极主动地治疗,就会不断加重,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被心理疾病困扰,却不了解它,更不知道如何治疗它,常常选择“默默地承受”。因为,他们不知道,“心理的我”病与非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难道真的无能为力了吗?也不尽能。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细心留意,慢慢地,心理的边界会显露出蛛丝马迹。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羡慕嫉妒恨。但是,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里面就隐藏着心理“病”与“非病”的边界。当别人表现出色,超出常人,或者拥有了他人想得到而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时候,有的人心中会油然而生“羡慕”,这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而有的人心中不仅仅是羡慕,还产生了“嫉妒”情绪,这就比“羡慕”多迈出了一步,“跨”在了“心理分界”线上了,初显了不良心理的征兆。但是,如果有人因此产生了“恨”意,那就越过了病与非病的心理边界,完全进入了心理病态的范畴。
“羡慕”,因为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会对别人做出伤害性的言行;“嫉妒”,对他人产生的消极影响,一般也是轻微的。而“恨”的情绪,因为具备病态的特征,就说不定了(需要说明的是,因仇而产生的恨,与嫉妒而生恨,不是一个概念,前者仍属于正常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在病态支配下的“恨”,有时会释放恶毒性的言语,做出攻击性的行为,对他人构成伤害。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就是嫉妒生恨导致的结果,它产生的负能量影响了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压制了无数优秀人才的成长,显然是不好的。
通过对“羡慕嫉妒恨”心理边界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边界”是心理病与非病的“分水岭”,以“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构成伤害”为主要标志的,“是”,则为病态,“否”则为正常。
不过,心理疾病并不可怕。轻微的疾病,自己也能解决;或者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得到缓解。即便是严重的心理疾病,现代科学也有足够多的办法帮助人们摆脱,重新获得健康。某著名主持人曾经被严重的抑郁症困扰,多次徘徊在自杀的边缘,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科学的治疗,很快又重新活跃在了公众面前。
当然,心里想什么,自己最清楚,增强心理健康的关键主要靠自己。如果我们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强心理方面的锻炼,就能不断增强自身心理免疫力,一旦接近“心理边界”,心理就会报警,提醒自己及时进行心理调适,防患于未然,治病于萌芽状态。
因此,只要你努力,阳光会永驻你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