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走出六个误区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8-05-07
 

家庭教育要走出六个误区 

 

江苏省仪征中学  

 

 

众所周知,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家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身上暴露的问题,以及与家长广泛交流互动,我们认识到,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六个方面的误区,需要家长认真面对,努力克服。

 误区之一: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让孩子实现。许多父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满意,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觉得自己做人不成功,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愿望,从小就给孩子设定了过高的人生目标,却没有关注孩子的特点和想法。可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事与愿违,总觉得孩子不听话,不配合父母,喜欢与父母“拧着干”,当父母的“好心得不到好报”,就时不时地把自己伤心、不满的情绪在孩子身上发泄,导致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少数甚至恶化,产生严重后果。其实,做父母的本应有一颗平常心,就是让子女快快乐乐地成为他自己,成为心智健康发展的“平常人”,却因为自己“扭曲”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造成了父母、孩子“本是亲人,恰似仇人”的痛苦局面。要想改变这种局面,父母必须转变观念,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还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尊重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该干嘛干嘛,经历他人生必不可少的酸甜苦辣,让孩子尽情地自主成长,完全地发展自我。

误区之二:别人家的孩子总被自己家的强。许多家长在向我们咨询时,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情绪,他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家的强?比如张三家的孩子数学强,李四家的孩子英语棒,王二家的孩子语文好……自己家的孩子不缺鼻子少眼睛,为什么没有这些孩子成绩好?这样下去,怎么能同他们竞争?以后走上社会,还能捧上“金饭碗”吗?其实,家长困惑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同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来比,对别人家的孩子“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对自己的孩子“只看缺点,不看优点”,这种“错位”的比较,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肯定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家长用一个“错误的思维”来追求一个满意的结果,注定是不会实现的。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因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各具个性,各显其美,社会才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做父母的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这样就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身上的缺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让孩子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误区之三: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做人抬不起头。我们在心理咨询和教学中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父母争着来参加家长会和校内举办的其他家长活动;相反,成绩不佳的学生,父母相互推托,不愿意来。父母的这种心思和表现,自然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在心理咨询中,有的孩子哭诉道:我不知道是为自己学,还是为爸爸妈妈学!孩子成绩好,就昂首挺胸,到处炫耀;孩子成绩不好,就灰心丧气,觉得抬不起头,这是典型的虚荣心在作怪。 父母的虚荣心,既害自己,又伤孩子。我们曾在许多学校开展调查和交流,发现有80%以上的孩子表示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伤心。有不少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也来心理咨询,发现他们的心理压力其实更大,不管大考小考,每次考试前,他们都十分焦虑,担心排名会退步,平时对其他成绩相当的同学十分关注,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有的学生已经发展到,只要其他同学拿起书本,他心里就会紧张,甚至于不能集中精力看书,不得不来找心理老师求助。“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就要坚决抛弃虚荣心,消除虚荣心对孩子产生的困扰,帮助孩子确立“为自己学习”的理念,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误区之四:孩子在父母心中永远是孩子。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但是,爱得不当,溺爱、错爱,反而不利孩子的成长。在许多家长心中孩子总是“长不大”,捧在手中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代劳一切,以至于闹出孩子把鸡蛋带到学校却不会剥的笑话。孩子的成长,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也不例外。做父母的要切记: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成长,但我们没有权力代替孩子成长。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种子是父母播撒的,成长还要靠孩子自己,要想让孩子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保姆式”呵护,为“教练式”督导,爱在心中,严在手中,像当初教孩子学走路一样,不怕孩子摔跤,鼓励孩子在哪里跌倒,就自己在哪里爬起来,让孩子增强独立成长的能力,体验独立成长的甘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以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误区之五:考上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想法,把孩子考上好大学作为最大的“盼头”,只要千辛万苦地帮助孩子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就认为“功德圆满”了,家长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人生的“马拉松”,不是百米短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一种现实,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不落后就必须要选取的生存方式。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放在终身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要以家长学习行为的示范,来引导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始终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学习,才能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误区之六:心理问题就是精神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有一些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家长不愿意正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害怕被当作“精神病”,一旦传出去,就把孩子毁了。因为有这种顾虑,家长往往采取“鸵鸟政策”,逃避现实,讳疾忌医,结果把孩子的心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常常后悔莫及。所以,打消家长顾虑,提高心理认知,是家长心理教育必上的一课。要着重帮助家长厘清两个问题的区别:什么是“精神病”?什么是心理问题?我们发现,当许多家长概念弄清后,如释重负,精神面貌立马也不一样了,回去后,观察到孩子心理上的一些异常变化,就会主动与我们联系,咨询相关情况。同几年前相比,现在主动咨询心理方面问题的家长呈“井喷”态势,我们常常应接不暇。

综合上述,现代社会在影响着每一个家庭,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每一位家长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健康快乐的下一代。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