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基础》系统讲述了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内容、音乐创作等方面的问题。在章节安排上,针对历来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选择了八个方面。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一方面重视和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充分注意到从认识角度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张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外音乐经典作品的鉴赏,揭示音乐不同层次美的内容,包括体现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音乐家个性的风格特征,体现音乐作品深层内容的精神内涵,以及音乐中的画面、视觉形象和文学性的内容等。
《音乐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主义的音乐美学探讨》运用西方现代结构主义原理,通过探讨音乐的本体结构、功能结构、价值结构以及传统结构等问题,以期探索音乐美学研究的新方法及拓展研究的新思路。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观念、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态和艺术实践放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做系统性综合考察,总结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和美学特征,有力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精)》以六十多万字的容量论述我国古代从西周至清末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既有代表性人物、著作的个案研究,又有线状的历史梳理,还有对已有美学观念的评论,是一部资料引据宏富、学术视野开阔的研究性著作。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精)》分成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段,从古代典籍中选取具有美学意义的乐论文献,加上必要的题解、注释、今译和附录,并且广泛吸收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自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直至明清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及表演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流变及其特点。全书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和代表性著作的音乐美学思想流变的论述,构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历史话语体系。 08 《声乐艺术美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声乐艺术美学的专著。全书从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探讨并全面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及其表现特征。 余笃刚,历任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艺术类评审委员等。
《他律音乐美学研究》通过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他律音乐美学领域四位代表性人物——安布罗斯、豪塞格、克莱茨施玛尔和舍林的他律音乐美学观的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他律论音乐美学的主要思想,并由此为基点,辐射到相关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德奥他律音乐美学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发展与演进。
《艺术美学的传统绵延与中西镜鉴》的各个篇章主要对艺术美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文化传统给予辨析,并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对这些文化传统中的美学经验加以研判,从而在对照中获取思想的镜鉴。其中着墨最多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所谓“抒情传统”,以及“五四”以降“抒情传统”的现代言说谱系。 徐承,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音乐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