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再谈罗恩老师的教育激情》

来源: 时间:2025-03-31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罗恩老师站到桌子上讲课这一不成体统的“出格”行为,那么可以去看看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热血教师》。无论是这部电影,还是他写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试图传递的教育理念就是“激情”。

激情,似乎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理念,但比理念重要。平庸的老师与优秀教师相比,最缺的、差距最大的或许就是激情,而不是理念、素质水平。其实,我们每个人走进教师队伍的那一刻都是满怀教育激情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许多功利性的东西和不如意的现实吞噬了而一直保持激情的老师就可能步入到了优秀教师队伍的行列。

有激情的老师不见得都会像罗恩那样站到桌子上去讲课。每个人的激情呈现风格并不一样,有的张扬外显,有的则深沉内隐。像罗恩的风格就很独特,很热血,情绪亢奋时就会站到桌子上去,而更多老师的风格则是温文尔雅和有条不紊。但不管哪种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教育情怀与信念、有育人使命与担当,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以我自己为例,我虽然还够不上优秀教师的层次,但我自认为还是有激情的,是激情让我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而我的激情主要不是外显在课堂上,而是内隐于我能够坚持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我却永远都不敢尝试像罗恩那样站到桌子上去。其实,即便是同一个人,激情的呈现也可能有不同的方式,罗恩为了让班上的学生能够安静听课,甚至跟他们打赌:学生每安静15秒钟,他就当场喝下一瓶牛奶,就这样一连喝下了近20瓶,第一次让班级保持安静的状态。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怎么敢下这样的赌注。

为什么我这么推崇罗恩和他的克拉克学校呢?就是因为那份激情感染了我。让我觉得,教育如果没有激情,就如一潭死水,水中的鱼儿就不可能生长得好。而有了激情,则一切皆有可能。罗恩介绍说:他的学校,因为老师们毫无顾忌地跳舞,学生们也变得自由洒脱;因为我倾情投入模仿小说中的人物,学生们也改变自己的声音模仿朗诵;因为我们不在乎人们是否会认为我们不会唱歌,学生们才会无所顾忌放声高唱。所以,罗恩的课堂上,在克拉克的校园里,师生关系是那么地亲近,学生是那么地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有时候近乎疯狂而这时候,学生可能就会跃上桌子,自由畅快地表达自我。


图片

罗恩对音乐的育人价值也有其独到的理解,他甚至真正地把音乐融入到了各个学科的课堂之中。他说:人人都热爱音乐而只有想方设法把音乐融入我们的工作,并让它为工作提供灵感,音乐才变得有意义。在他的学校,用来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参与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在每个课堂上、每节课当中唱歌。通常们会根据流行歌曲的旋律来改编歌曲。他举例说:在数学课上唱《不管山有多高》,如果数学问题很复杂,就会全体起立,带着激情演唱“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挑战有多大/不管要流多少汗/我们会得出最终的答案!”这种改编歌词、唱流行歌曲其实只占用大约20秒的时间,但是它让学生们活跃起来,给课堂注入了急需的兴奋剂。在唱歌的过程中,学生们兴奋起来、活动起来,他们开始血流加速,热情即将爆发这样能保证学生们在5到7分钟之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然后,再唱一首几十秒钟的快歌来保持他们的精力。

克拉克学校是否开设有专门的音乐课程、是否配备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学校的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之多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说音乐已经真正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正如罗恩说的,在他们学校,“每节课都是‘音乐课’”。他们还多次受邀参加总统竞选等活动的表演,多次登上美国多家电视台的屏幕,但那不是什么学校合唱团出征,他们没有这样的社团,每个学生都有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因而,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若一定要究其理念,借鉴其经验,恐怕有一点显得格外重要,那就是:他们没有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知识让学生去学习,而是把音乐作为一条快乐源泉让学生去享受。

罗恩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我们今天正在探索的将美育融入各学科,研制各个学科的美育教学指引还是很有启示的。为什么各学科都需要美育,因为美育能够为课堂注入激情,能够让那些特别是冷冰冰的应试教育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美感,更有温度,能够增强学习趣味,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本是激情的艺术,音乐教学本应是最具激情的教育活动,音乐教师及其音乐课堂如果没有激情,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美育浸润行动提出要“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我想,教师拥有激情乃是打造活力课堂的前提条件与关键因素。


图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