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教师突破发展周期的四重修炼

来源: 时间:2025-03-27
 

教师突破发展周期的四重修炼

——2025.3.24在教师业务学习会议上的微讲座(一)

江苏省仪征中学   姚国平

一、新 手 突 围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无论学历高低、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初入岗位时第一个难题往往是管不住学生。如好多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习惯不好,导致老师难以管控。所以,年轻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管住学生、组织教学的问题——这是从眼前来说。

       从长远来说,我们应以谁为榜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的年轻教师与15年前有了很大变化。如今的老师工作量大、要求多,对职业的热情似乎不如过去。我们是将这个职业当成一份职业,还是当成一份事业,这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年轻老师来说就是要确定以谁为自己的榜样,希望成为像谁一样的老师。

       因此立志(把职业当成什么)是最根本的。至于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日常事务,有很多的策略和方法。我们要警惕卷在事务当中,被外界的任务推着走时,消磨掉了对工作的热情。

二、双 轨 阅 读

        我最近思考,读书对于教师来说,不是第一需求。我们的需求是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培养学生。

       而读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以治学”,围绕日常工作需求展开。例如,教高中作文时,了解国内相关成果并筛选有用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阅读不追求通读完一本书,而是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阅读。这是我们读书的常态。

      另一类读书不追求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而是“无用之用”。例如,阅读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等经典,慢慢领会顶尖学者的思想。这类阅读虽不直接用于教学,却能改变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改变我们的思维、认知、评价,能从根本上提升能力。

       以教师辅导自己孩子作业为例,一种书提供策略帮助解决焦虑,另一种书让你从根本上消除焦虑,认识到问题可能没那么严重。前者解决表象问题,后者改变对问题的认知。

三、二 次 成 长

       有不少老师说为什么刚工作时“反思”有用,现在工作15年后,“反思”反而没有用了。

       这种情况和职初教师有所不同。工作 15年后,教师需要 “二次成长”。

       第一次成长通常在工作十年内,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承担工作任务、依据自身经验打磨公开课、听他人课程进行模仿、向同事学习等方式实现,读书带来的效果可能还不明显。

       然而,工作十年后,许多教师会感到可模仿的对象已所剩无几,周围人也难以提供更清晰的建议,仅靠这些方式已不足以支撑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就迫切需要“二次成长”。所谓“二次成长”,就是将方式从观察模仿他人,转变为对教育教学原理的探究。用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理论解释,我们要从浪漫进入精确阶段。

       之前反思有效果,现在却没有,这其实与“反思”的前提有关。“反思”需要以一定的认知结构、框架或新理论为支撑,否则就像萝卜汤煨萝卜,只有一个味道。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专业阅读来补充新知识,推动二次成长。

       不过,二次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向内沉淀,不再过分关注成绩、管理、学校排名等外在指标。工作十多年后,我们大多已证明了自己,此时应静下心来修炼内功,通过专业阅读沉淀几年,待厚积薄发,若总是浮躁不安,就很难突破职业发展的高原期。

四、学  习  力

       好多老师提出现在工作忙,又想学习提升自己,感觉时间不够用。

       这些老师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目前的工作。

       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不同,我们大多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的事情,很难有大块时间用于广泛学习。因此,我们更多时候是围绕着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学习,以把事情做好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比如培养学生、设计课程等事情,就是我们学习的起点和出发点。

       这特别强调老师的学习力。所谓学习力,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怎样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并迅速整合。我们看到很多高手,只要关注某个领域,很快就能深入并取得成果,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一方面,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有效的信息,现在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帮了我们大忙,几秒钟就能找到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如何对众多信息快速加工,这涉及知识学习和思维学习。要提升思维能力,可以学一些相关书籍,比如阅读《金字塔原理》学习思维框架,科学分类,使用清单,提升系统思维,进而提高处理材料及阅读写作的能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