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音乐教育,为了美育的达成》

来源: 时间:2025-03-19
 

前几天,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之际,作家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AI写作,有这样一段话:“人工智能在写作的很多方面,它真的超过了95%的写作者,但写作的意义不是95%,我觉得恰恰是1%……写作是关乎于人的心灵,人是有灵魂的,人是有心跳的,人是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机器不会流眼泪,它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

这段话听后颇有感触,有一段时间不写文字了,大概是和DeepSeek有关,但又不想把自己逃避写作的责任推诿给AI,不是因为自己缺乏了心跳,激动与紧张,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恰恰深觉美育的价值之重。今日起笔,是不得不写,是情绪到了,灵感来了,想说的话不能通过视频以及其他方式表达了,所以必须通过文字。我想这种表达,无论过去自己通过音乐表达,视频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是一种自然而然,油然而生,顺其自然,而不是刻意,反而更直接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我愿意保证:写下的每一个文字和观点,都是真诚的。几点过去常思,也有近日所想,零零散散,向诸君汇报!

一、教师——不学习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习?

不学习的教师有很多种,因为生理原因,年龄增长而出现惰性,不学习姑且能理解,谁都无法抵挡岁月的无情,但年轻的教师不学习,却让人无法接受。所谓学习,并不一定就专指读书,但教师队伍中不读书的现象令人吃惊,更何况我们现在还不谈读书的质量,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称之为“读书”,如果读书,选择的品质不高,不但不会提升自己的品味,反而读的太杂,会加剧人的片面,断章取义。

谈及不读书,就像音乐教师不弹琴,不唱歌,不练基本功,抱守着教材几个作品,日复一日的按照一个套路去教学。我曾做过实验,在现实的一线教师中,对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了解程度到不同层级的情况,同样令人惊掉下巴!且不追问以往课程标准编制的来龙去脉,不读书当然做不了科研,即便做了科研,也多是花拳绣腿,形式大于内容,像多数高校做的很多科研并没有多大实际价值,也无从谈及其他功用。一边是专家名师优课不断,而同时是一群专业教师拿到一个新谱子,半天唱不下来,唱不准,音乐要素呈现的稀里哗啦,试问无论表演还是课堂,有太大区别吗?专业教育要分析作品,通识教育也需要分析作品,无论哪种课型,是唱歌,是演奏,还是作品赏析?都离不开作品分析,而对作品分析到什么程度,就已经见证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于表达,怎样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听懂,学会,能表现,那就是教师素养。而教师素养,也要有所区别,青年教师有青年教师的优势,也有不足,但年长者就一定都对吗?不尽然!我一直都告诉学生们:“生不必不如师”,要知道青年教师缺的最多的是驾驭课堂的经验问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的认知,那些课堂的程序或可称为规范,但同时那些规范恰恰也是一种模式套路,而一旦模式套路存在,禁锢住教师的思维,则发展潜力受限。

关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与学生也应该教学相长,老教师要推着新教师上台,要给年轻人机会和平台,你只需要远远看着,要允许他们摔跟头,犯错。然后,再告诉他们还有哪些选择项可以去尝试,而不是告诉他们具体答案。教育如果真是一门艺术,那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人讲话,动不动就言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很多言说艺术,挂靠艺术的反而形式大于实践,虚的多,真的少。真做的人,从站在讲台的几分钟,你就能感受到他强大的力量场和吸引力,有没有东西,说不说真话,大家是能感受得到的。

二、过程——美育的达成

“美育的达成”是我最近经常给学生讲的,一节课中时间有限,教学设计如果以科学思维,那简直太容易,就是编写剧本,像机器人那样照本宣科,精确到秒,然后卡点儿走程序,这不就是优质课的录制吗?但这种课和学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学生也是被设计,被表演。这种课不允许学生不在节奏里,而必须在表演其中,但这种课和美育毫无关系!美是对象,是手段,是工具,也是目的;育是过程,也是目的,是价值体现。一方面,教师的表演越真实,越造假。而真正的好课与活课,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的,要允许学生不一样,允许他们不完美,允许在课堂设计中有空间提供给他们,但这一切一定离不开备课时对教材单元,内容,教学设计等各方面素养目标的紧密围绕。

举一例子:课堂很乱,教师生气时,拍了桌子。下面学生顿时鸦雀无声,要问:此刻开展美育是否可以了?再有:我们把孩子带到音乐厅,美术馆,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这时美育该何时出现,美育要不要携手德育,携手大思政实现强强联合?深研地缘优势,学校真的了解自身的优劣吗?同理,一所高校立身之处,自身能为地域发展提供哪些支持,同时地域能为高校各方面发展提供哪些支持?以上关乎美育达成,美育与德育,美育与特色建设,美育与地域发展。

三、评价——多客观而真诚的赞美与鼓励

夸人这事儿,也是一门学问,要夸的真实而客观,好在哪里应该客观,不是盲目追捧,其实现在很多的文章,乐评就如此,无论评价作品,音乐活动,还是人物访谈,都像是广告宣传。再有,不要轻易下结论,当你不知道很多事情的真相时,不要轻易下结论。我们评价一堂课,一位教师的授课也是如此,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技术层面如何?表现层面如何?真实场域下达成如何?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关联性?还是就事论事!这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目标,一堂课,还是关于作品分析,我们用作品来举例论证观点,我们用作品讲什么,要给学生传递什么?这都是见教师素养的!目标不清晰,所有设计均含糊不定,就如同盖房子,目标既是地基,是根基,是整个建构围绕的核心,也是房子的整体,无论如何都不能跑偏;教学设计是框架,重难点(问题所在)是着重要解决的,是房梁,是关键的支撑,所有的教学进行,应始终朝向盖成一座完整的房子,这房子还要具备美不美观,能不能让人赏心悦目,既有功用,又能提供情绪价值等等。我们说艺术新课标中,文化理解是基石,审美感知是媒介,艺术表现是体现,创意实践也是表现,同时以上四个素养目标都可以是目的(这是笔者的理解)。而且除创意实践之外,另外三个,先后可以成一个圈儿,相互作用。

评价要真实有效,但也可以善意的谎言。一堂课中,不同的孩子表现不同,前文谈及关联就在于此,教师如果深知自己的学生,那么一堂课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如个别自律差一点的同学,可以通过一些问题设计,给予鼓励,有时候可以善意的谎言,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总之,教师应该是灵活的,真诚的,善意的。

美育的达成,不见得只狭隘于学生歌唱的怎样,节奏打的如何?哪怕一个从未开口说话的孩子,起立后,鼓足勇气唱了一个音,教师也应该看到她比以往的自己要进步,越是此时,越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真诚的鼓励。我们要宽容孩子,一个孩子可以唱歌跑调,可以节奏不稳,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他的审美低下,他可以聆听,可以写作,可以创作。这都可以为艺术评价,提供很好的参照,评价的多元,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多元因素,尽可能的以人文关怀的角度,首先去想我们为何评价?评价的目的要做什么?再去启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等。

四、问题——情境,您真的会问问题吗?

一节课,多长时间导入为宜?这当然没有具体答案,因为每个教师的素养不同,擅长不同,真实的课堂纪律不同,学生风格不同等等。但有一点,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效!何为有效?面对不同的学生,真正了解学情,则在备课设计时,就会更加兼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只强调自己按套路讲,不关照学生的学习实际,则丧失掉课堂的育人功能。很多的课,哪哪设计都好,也很饱满,就是无关乎学生,和人没关系,我想我们上课的目的是干什么?仅仅是让他们比出个高低?我们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育人价值,是在特殊的场域下,特定的给予一种人为设计,专门育人,而教育的长期性,则如合唱排练,是需要时间做保障的。

好的教学,从导入即见分晓,就像真正水平高的聆听者听音乐会,舞台表演者无论唱还是演奏,几个小节就能见分晓,这是行家。音乐这一行当,往细微讲,我们干的是细活儿,是鸡蛋里挑骨头,往大了说是艺术,像很多人一旦找不到挂靠,就会往艺术上带,比如做饭的艺术,发型的艺术,管理的艺术,说话的艺术,养花种草的艺术……

问题之前,您在哪?如前文谈及读书,每个人读的书都不会相同,同样面对同一现象,每个人捕捉到的信息和提炼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还是和教师素养有关,同一首歌,每个人表达不同,挖掘的侧重和角度不同,当然最终导致提出的问题也千差万别。问问题之前,是您发现问题的敏感度,能力,深度,这和作品分析如出一辙,关于表达,比如运用AI,是否和教师在课堂授课时的教师素养挂钩了?其实,很多事情,当你真的用心钻研了,道理都很简单,还是关乎能力与素养。

五、担当——生而为人的使命

教师不应该做睁眼瞎,我们要看到孩子们的美育真实,艺术素养的不足,哪些需要音乐介入,舞蹈介入?哪些需要美术,戏剧?艺术的门类里,即便不以学科的形式框定,艺术的大花园里也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作为教师,要敢于担当,要说真话,做真事,做真学问,修炼实实在在的业务素养,我们面前的孩子们,都会在未来成为改造世界的主力,而当下的我们能通过美育,为他们的成长助力什么?面对选拔评价的长期影响,“美育”已经式微到仅剩一点微光,即便如此,我们都不应该学习,停止实践。越是留给美育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足时,越足见美育的价值,人们也更会需要审美的疗愈,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试想AI时代的全面来临时,人类是否还有诗意,还有音乐,还有艺术,还有道德?如果没有美的加持,所有人们都陷入私欲与功利,人类该怎样靠道德与法律约束那些冲突与暴力?

有很多的人在未来首先是被人类自己淘汰,因为他们丧失了人的本能,如学习的本能,思考的本能,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降低,缺乏感受力——这种病叫做“没有感觉”。另一类人,是被掌握了AI的人,他们实现了强强联合;还有所有人,如果美育在今天这个时代消退,则加剧人类灭亡的速度,当下应大力加强美育,越在入学阶段,越应该得到重视。加强美育与体育的分量,强壮人的体魄,提升人的精神!

尾记: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如果未来有一天机器人统治了人类世界,有一位机器人读到这段由一个普通的人类,在今晚写下的这些朴素的思考时的状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