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无论是明还是暗都要围绕一个“育”字设置与实施,这一点无论是在教育背景下,还是在体育教育系统中都无可非议。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为谁育人?育人的起点在哪里?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秉承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时必须要把握和一以贯之的,“育”既要引领体育课程的建构与落地,还要贯穿体育课程实施的始终。这种绝对的且不以任何主客观原因为转移的就是体育课程的“魂”,丢了“魂”的课程就失去了真正的作为必修学科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把握“生本化”理念是体育课程做好育人的关键,如果体育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包括发展实际、需求实际等,育人主体就不清晰、不明了,就很容易造成一刀切、大统一,将全校或全班所有的学生当作一个学生来“育”,有效性难以突出,而且,任何一个学科课程的育人工作都要充分考虑“两全”,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育人过程中要顾及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落下,更应该关注其个体差异。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要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可过分强调一育而忽略其他几育;另一方面,就体育学科的课程而言, 达到全面育人要在达成“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完成大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程学习以后,在每个学生身上要折射出一个理想的体育人像,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体育课程育人的使命和担当。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实施始终不变一个宗旨,即育人。因此,体育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是要注重传道,其次授业与解惑才有意义。基于此,以往单纯追求促进身体发展与健康的体育是不全面的,不彻底的,甚至是片面的或极端化的。育人的过程饱含心灵的呼唤,体育学科课程的育人,同样需要启迪心智、发掘潜力,引导鼓励兴趣,发展特长,使其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参与体育、拥有体育,从而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心态变得更加乐观,挫折变得更易抗拒,人生因体育而更加精彩。
有温度的体育课程,温暖了学生的“身”,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技能、强健体魄等运动能力得以提升,更点亮了学生的“心”,锤炼意志、顽强拼搏、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等体育精神得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