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的成分相互依存: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例如,食物网中的生物构成为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4、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5、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个生物之间单向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越强。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由于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即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这些物质逐级积累和浓缩。因此可以通过生物体内的浓度水平来判断营养级位置的高低。7、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生物量、能量或个体数量关系一般呈金字塔形。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生产者数量少而个体非常巨大的情况下也会呈现数量倒金字塔。(种群有年龄金字塔)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递减的原因是:能量很大一部分能量通过生物呼吸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仅有一小部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传递效率一般为10%。9、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即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10、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11、同化量=摄入量-尿粪量-呼吸量=次级生产者的净次级生产量1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13、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例如调整畜禽结构,减少耗粮型猪的养殖、扩大草食性牛和羊的养殖等措施,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是无法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14、生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很小,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固氮菌等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15、人类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16、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17、生态系统中,信息是能引起生物生理、生化和行为变化的信号。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和组成成分内部的交换与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双向的。18、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9、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包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控制有害动物两个方面。20、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稳态,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生态系统中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时具有恢复稳态的能力。21、人类的活动除了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