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1830年,27岁的柏辽兹创作了标志他个人风格的《幻想交响曲》,并于同年到罗马进修。此后,柏辽兹进入了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了交响乐作品《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罗密欧与朱丽叶》(1838—1839)(戏剧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作品,这些作品让柏辽兹在法国及欧洲获得了巨大的名气。虽然获得了名气,但是柏辽兹的音乐创作由于个性过于鲜明,且音乐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法国大歌剧音乐风格不同,使得他的作品长期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在1842年,柏辽兹出版了论著《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此后又创作了一些作品,有宗教作品、歌剧等。柏辽兹这一时期为了谋生和还债,为报纸撰写音乐评论,他对当时的很多音乐家和作品进行点评,为西方的音乐评论事业做出了贡献。柏辽兹在1869年逝世。 柏辽兹一生的创作包括4部交响曲:《幻想交响曲》(Op.14,1830)、《哈罗尔德在意大利》(Op.16,1834)、《罗密欧与朱丽叶》(Op.17、1838—1839)、《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7首管弦乐作品,如:《李尔王》(Op.4,1831)、《罗马狂欢节》(Op.9,1844)、《海盗》(Op.21,1844)等;5部歌剧,如:《本韦努托·切里尼》(1838)、《特洛伊人》(1856—1859)、喜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1860—1862)等;还有一些宗教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康塔塔《浮士德的责罚》等等。 在柏辽兹所有的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主要是交响乐,尤其是前三首作品《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于其他的作品,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很少被提及。 【人物介绍】 在许多人眼中,音乐天才通常在早年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不仅精通各种乐器,而且在作曲、指挥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不过,历史上总有惊人的例外。不会弹钢琴,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甚至拿的是医学文凭,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的“业余爱好者”竟成了法国乃至欧洲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代巨匠,他就是艾克托尔·路易·柏辽茲,如今,我们可以尽情地给他戴上众多耀眼夺目的帽子,诸如“标题音乐奠基人”、“现代管弦乐之父”、“古今配器第一人”等,柏辽兹在音乐领域甚至引领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从而与文学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并称为“法国浪漫主义三杰”,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这个放荡不钣爱自由的音乐鬼才,为19世纪的法国音乐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音乐风格】 他的交响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柏辽兹在他的交响乐创作中,确立了浪漫主义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作形式,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柏辽兹之前的海顿、贝多芬的交响乐中,似乎很少强调“标题”这个概念,即便是在一些作品中有一些如“英雄”、“伦敦”这些“标题”,也是作曲家或其他人根据作品的创作地点或创作目的而取的类似于“外号”性质的名字,而在柏辽兹的交响乐中,真正将“标题”所蕴含的思想与内涵,融八到音乐创作中,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柏辽兹的音乐风格无法融入当时的主流风格,也获得了很大的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