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教育学会
扬教会【2024】9号
关于转发江苏省教育学会
2024年度征文评选活动文件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学会、市属各专业委员会、市直各学校:
现将江苏省教育学会《关于组织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1.准确解读省学会《通知》精神。今年省学会论文评选活动的主题明确为“聚焦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针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提升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征文活动在形式、要求、申报方式等方面,与往年也有所不同,要注意切题写作,规范提交。
2.市学会征文评选活动参照省学会要求进行。本次征文活动,省、市级同步进行。扬州市教育学会市级征文报送时间至2024年12月31日止,主题、形式、要求等,参照省学会意见执行,不再另行发文。
3.省、市会员参评路径有区别。根据江苏省教育学会《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的征文,可以直接自行报省学会参加评选;非省教育学会会员的扬州市教育学会会员,征文只参加扬州市教育学会征文评选活动。
4.市学会论文评选提交要求。扬州市教育学会个人会员,每人可以提交一篇论文;扬州市教育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可提交4-10篇论文,学术论文3篇,其他类别各2篇。扬州市教育学会个人会员需要附会员证复印件,团体会员单位需要注明会员单位。凡没有复印会员证的论文,一律不参加评审。提交论文时,除提交纸质参评论文,各县(市、区)教育学会需同时提交参评论文统计电子表格,完整填报征文题目、征文形式、学科类别、作者、工作单位、职称、手机号码等信息。
5.市学会论文评选办法。市学会参照省学会的评审方法进行论文评选。各县(市、区)学会9月20日前择优、规范推荐3篇征文(此3篇征文作者须为省学会会员,且能提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证明、省学会征文申报平台“申报表”)到市学会,其中学论文2篇,其余形式1篇,经市学会遴选后报送省学会参评。
6.本次论文评选活动,市学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凡在市级以上已经获得过奖励的论文,不得重复参加评选。各县(市、区)教育学会推荐报省学会的优秀论文,报送市教育学会秘书处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11月10日。
如有疑问,请和市教育学会秘书处张正昌联系,电话13365108085。
附:江苏省教育学会征文通知

扬州市教育学会
2024年10月25日
江苏省教育学会文件
苏教会〔2024〕18号
 ★
关于组织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
征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育学会、省属专业委员会、省教育学会会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交流展示我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有效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助推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我会今年工作计划,决定组织开展江苏省教育学会年度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聚焦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
二、征文类型
学术论文、教改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案例分析
三、征文要求
1. 聚焦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针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探索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提升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内容科学。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论据充分。
3.结构完整。不同类型征文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术论文:应包含问题的提出、具体的措施、实践的效果及反思。
(2)教改实验报告:应有问题与假设、计划与行动、效果与评价、结论与建议。
(3)调查报告:应有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分析、结论与建议。
(4)案例分析:应包括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强调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4.格式规范。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引文须准确无误,注释及参考文献应按通用学术规范格式编写;字数为4000-6000字。
标题用宋体3号加粗居中,摘要(200字以内)及关键词(3-5个)用四号楷体,正文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宋体小四号,正文行距固定值20磅,参考文献和注释用五号楷体,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
纸质论文正文中一律隐去个人信息。电子文档中保留个人信息。
5.讲究诚信。严禁抄袭造假,文责自负。引用原始资料的信息、观点、句子等应注明出处。
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在省级及以上论文活动中获奖的论文不在参选之列。所有论文均须提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证明(与申报材料同时报送),“总文献复制比”要求不超过25%,请在“征文申报表”中“文献检测结果”栏目注明。
四、征文对象
1.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10日加入我会的会员均可提交征文。每位个人会员限报送1篇(征文类型自选一种),单位会员可推荐10篇(其中:学术论文4篇,其余三种征文类型各2篇。同一学科征文不超过2篇)。
2.各设区市教育学会可推荐征文。每市可推荐30篇(学术论文12篇,其余三种征文类型各6篇)。
3.省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可推荐征文。每个专委会可推荐20篇(四种征文类型各5篇)。
五、申报方式
本次征文活动采用网络申报与纸质报送相结合的方式。
1.每篇征文的申报者均须登录网址:https://u77ws5zxqi.jiandaoyun.com/f/671713d07f134dde5076dc5c或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在线填写和提交“征文申报表”,并按照“申报表”底端的打印方法说明打印表格内容。打印后,在表格中的“诚信承诺”一栏签名,送相关单位签章。
2.个人会员可直接进行网络申报与纸质报送。纸质报送材料应包括打印、签章后的“征文申报表”、征文纸质文稿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证明(三份材料装订一起,一式2份)。
3.省教育学会单位会员、各设区市教育学会和各省属专委会推荐征文申报程序如下:
(1)经初评、排序汇总后,填写“征文申报统计表”(见附件1、2、3)。
(2)通知被推荐的征文作者上网在线填写“征文申报表”,并将打印、签字后的“征文申报表”与征文纸质文稿和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证明(三份材料装订一起,一式2份)寄相关推荐单位。
(3)推荐单位收全“征文申报表”并签章后,统一将纸质申报材料(“征文申报统计表”和征文申报纸质材料)寄送省教育学会。超出规定数量的征文不予参选。
4.个人会员与单位会员寄送时须附我会会员证复印件,新入会或会员证丢失的会员须附会费汇款凭证复印件,否则不予受理。
5.请将纸质材料以快递方式寄送省教育学会秘书处王朔老师(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15-2号1号楼307室,电话:13401930603)。没有寄送纸质材料或不符合报送规范的征文将不予参选。报送的征文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6.网络申报及纸质材料报送时间:2024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以寄出时间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六、其他事项
1.所有论文须在网上申报。网上不申报(未取得网站自动生成的申报编号或没有纸质申报表)的一律不予参选。
2.为确保遴选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我会将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分类双盲评价,根据论文质量,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3.获奖论文将在省教育学会网站上公示。文章须为作者原创,如发现有剽窃或抄袭现象,一经查实将取消奖项,同时通报相关地区教育学会及作者所在学校,三年内不得向我会申报征文。
4.经领导审核后,发文公布获奖结果,由我会颁发获奖证书。
5.特等奖论文将择优编入“江苏省教育学会2024年度优秀论文集”,同时收录中国知网数据库。我会将邀请部分获奖代表参加本年度学术年会。
6. 会员证过期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以及非会员,如要申报征文,须在11月10日前办理入会手续(入会方式见附件4、5)。新申请会员的会费汇款凭证复印件,可暂时替代会员证使用,须与征文申报材料一并寄送我会秘书处。
7. 本通知和附件可在我会网站(http://esjs.org.cn/)及省教育学会会员QQ群下载。单位会员QQ群号:325671512,个人会员QQ群号:514888462(小学)、511202889(中学),528481967(其他学段)。
8. 关于此项工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会秘书处成于思老师,电话:025-83750422,18005152595。
附件:1. 江苏省教育学会单位会员推荐征文申报统计表
2. 设区市教育学会推荐征文申报统计表
3. 江苏省教育学会专委会推荐征文申报统计表
4. 江苏省教育学会个人会员申请须知
5. 江苏省教育学会单位会员申请须知

江苏省教育学会
2024年10月25日
抄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学会部、各设区市教育局
附件4
江苏省教育学会个人会员申请须知
感谢您对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关注与支持!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提出申请,我们将竭诚为您的专业成长和职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一、会员权利和义务
(一)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 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 参加本团体的活动;
3. 获得本团体服务的优先权;
4. 对本团体工作的知情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 推荐本团体会员权;
6.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二)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本团体的章程和各项规定,执行本团体的决议; 2. 维护本团体的声誉与合法权益;
3. 支持本团体工作,承担本团体委托的科研、调研、培训等任务;
4. 积极参与本团体组织的活动;
5. 按规定交纳会费; 6. 向本团体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二、对个人会员提供的服务
(一)编发会员通讯,提供本团体及系统内最新学术资讯; (二)提供学术指导,助推专业成长; (三)搭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提供本团体学术资源; (五)推介个人优秀学术成果;
(六)表彰优秀个人会员。
三、入会条件与申请流程
(一)入会条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