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要到哪里去”,就是要明确教学成果研究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教学成果研究不同于学校办学经验或教师教学经验的自然积累,它是有意识、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的行动。选题的价值追求是教学成果的灵魂,是教学研究的“诗和远方”,也是评判教学成果水平高低的重要维度。
笔者发现,很多教学成果研究项目,有具体细分目标而没有总体目标,有“术”的目标而没有“道”的追求,这样的教学成果,在立意上不够高远。当下的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落脚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学研究的中间产品,可能是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革新、教学技术的进步等,但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教学成果的研究,必须“目中有人”,围绕人的发展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出现“目标”与“手段”不分或本末倒置的问题。
教学成果研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但是这种价值追求不是喊口号、唱高调,不能虚化,必须跟教学改革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道”的追求还需有“术”的支撑,要依托“术”去落地,否则就是空谈。
小学语文名师管建刚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颇有研究,进行了十几年“先学后教”的实践探索。他告诉笔者,刚开始,他在研究作文教学时总觉得仅停留在作文写作技法指导的层面是不对的,于是他开始反思: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文直接反映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己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初心,不就是要改变当下小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作文中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的状况吗?于是,管建刚将作文教学改革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人”,将作文教学研究提升到育人的高度,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许多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学研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研究者如果陷于具体的研究而看不清方向与目标,就应该回到原点,追问自己:这样做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答“我要到哪里去”,就是一个认识和发掘自己所做研究深层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