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学生选择权和个性发展为旨趣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追求。然而,权利的赋予并不代表能力的获取,多元选择的高考方案必然给高中的课程建设及高中生的生涯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倒逼社会各界关注高中生的成长。
新高考改革亟须强化高中生涯教育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有所长,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各自的未来,以便在高中选课、高考选科择校及未来择业时做出明智的决策。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独立的生涯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传统学科教学中也缺乏生涯教育的内容。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非常迷茫,对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优势不确定,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学专业与高中选科的关系以及未来的社会职业类型不了解,显性表现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裂。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强化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认知,找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然后有目的地学习,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迫切之需;同时,生涯课程作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亦成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新的关注点和生长点。
课程建设是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重要依托
高中生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依托于学校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项活动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生涯课程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辐射价值,将生涯课程建设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一方面要建设专项的生涯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专门的生涯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凸显学科课程对于学生整体成长的价值。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都暗含一定的“生涯意味”,只是相对于学科逻辑,生涯发展的线索略显隐蔽,学科课程中的生涯内涵被忽视。其实,每门学科课程都是多维的知识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学科了解各种知识领域,了解知识和社会的关联,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并发现未来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学科知识也是未来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科教师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价值和职业的意义,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规划,解决学科选择等实际问题。
学科课程与生涯教育融合,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西方国家在中学教育阶段即将职业能力列入学科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科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和能力,为所有学科制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并努力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渗透生涯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理念和举措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有多种途径和视角,其目标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职业体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提高学科职业素养。
首先,可以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整合相关内容,寻找生涯教育的契合点。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货币、价格等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其次,通过丰富多变的学科课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体悟不同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的一生都在体验不同的职业和人生角色,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调整自我的规划设计。每门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未来生活可能会扮演的角色,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知自我、唤醒自我。情境涉及的行为主体越多,影响结果的因素越多,情境的不确定性越大,立场、观点、利益越多样,所蕴含的价值呈现就会越丰富。
再其次,学科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可开发和利用。语文、外语学科让学生触摸文化与文明,发展学生感知世界、洞察生命中的秀美风光的能力;数学带领学生发现数字与逻辑的美;科学与技术课程展现创意创造创新的美;历史政治课程以思辨的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各学科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们身上体现出的诸如奋斗、坚韧、牺牲、求真、爱国、善良等人性的光辉,也必然形塑学生的人格发展。除此以外,深入分析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使其内化为个人素养,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选科及未来的专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的教育,包括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其中,高中阶段的学业规划主要解决的是选科、选考,以及高中三年的学业安排和管理等问题。在这个阶段,课堂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依托。为了充分发挥生涯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回应新高考改革带来的诸多挑战,生涯课程建设应遵循整体化思路,将生涯专项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以及各类活动课程体系化,使其成为生涯教育的有效路径,助力高中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