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二语文周末练习 2024.10.18
班级 姓名 学号 作业时长:10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
(2)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他在《南行前集叙》中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3)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4)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了“有为而作”的命题,可谓言之有据、内涵深刻。他在《题柳子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答虔倅俞括》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6)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7)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体悟。
(8)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子思论》有云:“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说,孔子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而“辞达”。又《书黄子思诗集后》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9)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称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诗》又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饰,不造作。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
(10)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才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精神活动,跟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相关。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
(11)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空”“静”,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超然台记》中主张“游于物之外”,而反对“游于物之内”,对外物采取超然静观的态度。“空”“静”的心理状态,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主体就可以物我两忘、心物合一,凝神观照创作对象。“空静”不但有助于创作主体感知外物,还能使主体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发轫,从而进入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阶段,这是文学创作臻于得心应手与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姜春《有为而作·无意为文·美未忘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融合个人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在大量的书信、序跋以及诗文作品之中,广泛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见解。
B.“有为而作”的文学理念体现了苏轼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准确认知,也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创作遵循,具有共通性。
C.“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的道德评价与教化功能,“无意为文”推崇诗文自然妙成,虽各有侧重,但都关涉文学本质。
D.苏轼能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诗文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机制,他认为,只有内心空静,才能够创作出情真意切的诗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创作因物触兴,有感而发,作品折射宇宙、自然生命精神的手段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B.苏轼在“感物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为而作”命题,进而参透了文学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
C.苏轼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使其自然而成,尽量不在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刻意为文。
D.苏轼在提及陶渊明时,称其诗“境与意会”“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可见陶诗备受苏轼青睐。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5)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佳句妙语……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B.《次韵朱光庭喜雨》云:“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
C.《凫绎先生诗集叙》云:“先生之诗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D.《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名章俊语纷交衡,无人巧会当时情。”
4.在行文中,作者为何穿插对当今一些文学创作者的批评?(4分)
5.请依据文中“无意为文”的观点,评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爸爸的计生品和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画面上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看似扎根于凡俗生活的截面,但通过“又”这个字暗示背景情境,提示此前孩子们已提过类似要求,表明其对划艇的执着。
B.兄弟俩天真顽皮、富有想象力和行动力,他们利用父母不在家的时间进行了三次光海航行,表明他们向往追逐自由诗意的生活。
C.爸爸妈妈定期会去看电影,暗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从买皮划艇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愿意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
D.孩子得到全班第一名,后来又获得“金栀子花奖”,直接地表现了孩子们好学进取,也直接表现了父亲教育得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拜三”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隐喻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这段时间刚好是父母为给孩子自由而去看电影的时间。
B.皮划艇和潜水装备具有象征性,它隐喻在世俗标准下无用的某种追求,在这一点上,本文和庄子的《五石之瓠》有异曲同工之处。
C.小说具体写了三次奇航,一次比一次离奇,最后一次奇航,把小说推向高潮,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小说结尾交待淹死学生的种种信息,如学校完整的名称,学生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地点,采用了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8.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4分)
9.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③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