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校党委、校长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抓实抓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品牌效应得到不断巩固和增强。
本学期,在市委市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工作思路,聚焦质量提升,赋能内涵发展,坚持科学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打造质量更优、口碑更好、队伍更强的仪征基础教育品牌,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将本学期主要工作作总结如下:
一、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使命担当
学校党委带领全体党员同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为核心,深化党组织标准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扬教育系统优势,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组织2023年“党员冬训”
根据仪征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文件要求,我校于2024年1-3月组织开展了党员冬训。校党委扎实推进冬训工作,创新形式举措、丰富实践载体、做实学用转化,进而真正让冬训内容“实”起来、冬训形式“活”起来、冬训氛围“热”起来。本次冬训主要特点有:1.学习内容围绕“六大主题”:本次冬训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四届四次、五次全会,扬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仪征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2.学习过程抓住“三个带头”:校长姚国平同志带头动员,主持召开了党员冬训工作动员会;支部书记带头学习,合理安排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党员同志带头实践,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3.学习形式突出“三微”:冬训微课紧扣冬训专题、坚持正确导向、激发思想共鸣;冬训微感悟认识深刻、内容深入、表达生动;金句微分享巧用线上渠道、密切联系生活、呈现形式多样。
(二)布置新校区“党员之家”
党员之家是党支部建立的党员活动室,内容包括:书报阅读、政治活动、文化学习、知识学习、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等。我校党员之家被评为扬州市合格“党员之家”,2024年7月,学校迁入新校区,对“党员之家”进行了重新布置。新的“党员之家”配备有两个书柜,摆放了各类党员学习书籍;配有一台鸿合一体机,可以满足资源分享、视频会议等需求;配有会议桌一张、椅子20余张,可以满足一个支部的活动需求。“党员之家”的一面墙上悬挂了党旗、入党誓词,张贴了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党支部基本任务、党支部工作挂图、“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发展党员流程等内容。对面墙上,张贴着学校评选出的“党员先锋”,他们在工作、学习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评选第二期“党员先锋”
党员先锋,是这样一种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他们是名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他们总是挑最重的担、干最多的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他们是冲在前沿的第一批志愿者。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奉献彰显担当,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红心向党,真心为民,痴心从教,用心育人。他们是模范,是先锋,是标杆,是榜样。经各支部推选,党委审核,评选出了江苏省仪征中学第二期党员先锋,他们是:第一支部刘明森同志、第二支部何青同志、第三支部彭发同志、第四支部刘佳(语文)同志。
二、发挥品牌效应,推动跨越发展
近年来,校党委、校长室坚持高品质办学方向,紧跟国家课程改革的步伐,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以“高效课堂、精细管理、多元驱动”为主线,持续推行了多项创举,向深度再挖掘,向高度再突破,为仪征基础教育贡献仪中力量。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高位推动
1.行政例会,统筹一盘棋
本学期,校党委、校长室坚持例会制度,由姚国平校长主持,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参会,强化办学规范、传达指令部署、决策重要事项、解决痛点问题、提高工作效能。行政例会以务实为基调,重点围绕各处室及年级工作部署落实,细化工作内容,规范工作程序,主题明确,权责清晰,落实到人,形成工作闭环,增强干部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谋事、干事的能力,切实推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向前。
2.主题讲座,树起一面旗
学校坚持定期召开教师业务学习会议,聚集教师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严格会议考勤制度,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姚国平校长为全校教师做了《对集体备课模式优化的追求》《对“三严禁、两种解读及转换、两大法宝”的再强调》《关于有效课堂进阶四个层次的理性思考》等13个微讲座,在系列讲座中,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引路人,姚校长分别从课标、课程、课堂等维度阐述学校教学改革初衷,剖析“九大改革”赋能学校内涵建设的上位理念和实践探索,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规范办学,助推优质发展
根据教育部规范办学行为和省教育厅各项政策文件要求,认真研究调整作息时间,基于教学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三个年级课表,并及时做出科学调整,优化了三个年级上午、下午上学时间安排,调整中午和晚上放学的时间,实行三个年级错峰上放学。学校严格执行办学规范,督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课表上课,实行上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双向考评制度。学校坚持抓实抓细教学常规,每周通过《班级日志》《教师多媒体使用及候课、拖堂情况登记表》《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反馈表》等时刻关注课堂效率,切实提升高品质办学绩效。
(三)巩固改革成果,实现课堂增效
1.强化教学规范“引领力”
本学期,学校继续强化“三轮备课”,推行“三个严禁”,力促“三大转变”。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求“预上课”的环节真正做到真诚合作、人人参与,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由听老师讲变自己动手做,由个体自己学变师生共同学,由一次性听课变多轮次参与,真正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对话、有思考、有深度的高效课堂。学校定期对三个年级所有任课老师的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进行了检查,以此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情况。从检查结果看,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总体质量良好,尤其是听课笔记,听课节数充足,记录完整,基本都有听后感。
2.增强学习规范“助推力”
本学期,为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教学改革实效,学校持续大力推行“导学案”和学生学习“问题清单”,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升、自强不息。坚持执行每周导学案检查制度,提出优点和必须整改的建议,并交校长室审阅后转发教师微信群,提请各备课组对照整改,导学案的研制水平提升明显。本学期学校继续改进“问题清单”的设计,并依托青年教师大讲堂,从理论和实操两个角度,对“问题清单”的实施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探索,优化改进,实现“问题清单”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
3.注重微型课改“渗透力”
本学期,学校继续推行“抽签听课”和“行政听课”制度,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效监督和指导作用,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学校统一要求,青年教师在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后写反思笔记,明得失、思改进,让自己的错误及时消弭在萌芽状态,让课堂教学一路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本学期共安排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录制119节课。语文、英语作文教学改革增效显著。本学期共收集存档语文教师下水作文403篇,语文学生优秀作文511篇;英语教师下水作文715篇,英语学生优秀作文860篇。
4.扩大教学竞赛“影响力”
学校通过“无生上课”比赛选拔了“真州春耘”参赛人选,经过各位选手的紧张角逐和各位评委的辛勤付出,共选拔齐雪等9人代表学校参加仪征市第八届“真州春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各位参赛教师不负众望,斩获大奖,姚祥琳、黄莉、谷虹、刘玲、石力、徐珊珊等6人荣获一等奖,齐雪、赵倩、李妍敏等3人荣获二等奖。教学竞赛不仅让青年教师展示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增强青年教师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评价方案,优化资源建设
1.评价方案推陈出新
本学期,学校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在原先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教师评价方案,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治理水平,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师评价方面,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和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3项关键指标,旨在促进学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工作,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校长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领导能力,完善校内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由政府拨款的现有绩效20%的增量部分,学校按照两次月考各占1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的比例作为量化标准考核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考核,高三年级将高考绩效考核进行前置,在第一学期期末统测、3月底一模、5月初二模各投入高考绩效的15%,按年级部制定的考核细则进行测算,最后与高考绩效考核进行整合一并发放。
2.资源建设日益丰富
(1)简化各行政处室网页建设。“推荐阅读”栏目各部门每周上传1篇;“工作安排”“具体活动”栏目,内容上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上传,数量上党办、工会、创新人才培养部每周两个栏目上传各不少于1篇,其余部门两个栏目上传各不少于2篇。办公室保留“计划与总结”栏目(每周各行政处室的上周工作总结、本周工作安排),另外学期工作计划、总结以及专题性的计划、总结都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
(2)量化各教研室、备课组网页建设。材料上传工作规范有序,质态良好,推动了各教研室、备课组教学研究朝向规范化、精细化、精致化方向发展,推介了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本学期语数外教研室及备课组每周上传20(5*4)篇,信息技术教研室及备课组每周上传4篇,理化生政史地教研室及备课组每周上传12(3*4)篇,体育教研室及备课组每周上传8(2*4)篇,艺术教研室及备课组每周上传3(1*3)篇,心理教研室每周上传1篇。各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严把质量关,树立了仪中形象,打造了仪中特色品牌。
(3)优化学校资源库建设。本学期,学校进一步明确任务、规范职责,利用校园云存储做好分时分类存储,各年级的测试、练习,各个备课组的备课资料,各位教师的教案等,每学期集中上传两次,确保资源建设有序有效进行,这些资料具有网络上其他资源库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充分保障。
(五)年级工作扎实,教学实绩显著
1.高一年级:聚焦基本素养,强调习惯养成
高一年级在依据《2024年拟在江苏招生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确定选考科目后,遵循学生意愿,有步骤、有规划地落实选科分班各项工作,总体达到学校选科分班设想。年级部关注学生动态,落实新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效率,狠抓学生“三率”落实:上课听讲抬头率、展示交流点头率、自习巩固埋头率,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注程度,杜绝自己不专心学习还干扰别人学习的不良现象;严格作业管理,班级针对作业收取形成规范,提高作业时效性与实效性;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内驱力激发、学习习惯分享等一系列教育,同时要求学生厉行节约,培养学生节水节电的习惯,规范教室开关灯、空调行为,养成人走灯灭;制定校门口接送制度,值班领导每天到岗进行现场纠错整改;重视学生礼仪教育,规范学生文明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问好的习惯;建立学困生档案,结合科任老师进行跟踪式管理。在全体高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期末扬州统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达线 人,本一率 %,创历史新高。
2.高二年级:聚合师生资源,营造学习氛围
高二年级充分利用联考数据,做到期中期末阶段性目标规划,进行比对分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了班级的竞争力。年级部激励教师研究新课标和最新全国卷,突破旧教学理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抓好班级常规管理,抓好薄弱环节,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展好诚信、感恩、责任主题教育,明确学生的成人、责任意识,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和目标的教育。以活动促活力,全力打造特色班级,如扬州市“十佳教室”“书香班级”“爱心班级”等。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形成更加浓厚的“比学赶超,后发赶超”的学习氛围,在整个年级学生当中形成“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共同促进各班和年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把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千方百计做好转化工作。在全体高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期末扬州统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达线638人,本一率80.3%,创历史新高。
3.高三年级:聚力冲刺备战,研判考情学情
面对新高考新形势,2024届高三年级部全力以赴,向集体智慧要效益,向科学备考要成绩,充分发挥高三年级部年管会、高三班主任群体、高三备课主任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年级部利用模拟测试数据,精准分析学情考情,尖子生培优和断尾增量工作成效显著;常规管理常抓不懈,狠抓班风学风建设,持续推进早晚读、约谈、班级分析会等,实现精准冲刺备考。在全体高三师生的奋力拼搏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下,2024年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达线639人,本一率80.1%,创历史新高;物理方向全省前1520名11人,位列扬州七大校第三。
三、深化五育融合,提升办学品质
过去的一学期,学校坚持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推进教学系统性变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引领,借助融合思维和协同机制,增强机制规划、体系构建、课程完善等多位驱动,着力实现开放、包容、多样态的办学内涵提升。
(一)德育队伍发展壮大
1.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
各年级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召开时刻,是共同研讨班主任工作、分享教育经验的重要时刻。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促使各年级各班班主任能够努力做好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方针决策的落实者以及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有利于我校班主任队伍切实担负起润心育人的使命重任。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细化班主任队伍分层培养理念,通过“青蓝结对”培养模式,形成班主任培养规划,贯彻落实量化管理制度,引领班主任向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此外,学校依托市、县级培训与展示活动,以展示促建设,以展示促培训,积极组织我校青年班主任参加仪征市班主任专业素养培训暨第十二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之情境模拟比赛观摩等活动,苏楠楠和王维中荣获一等奖,郭云松和刘明森荣获二等奖。【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