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从“四张课表”看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的崇文探索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10-11
 

学校是课程育人的基层单位,亦是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一环。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等课程纲领性文件,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针对目前课程安排与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以课表改革为切入点,建构“四张课表”引领的课程实施体系,有效推进学生的完整学习、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凸显育人成效。

一、问题提出

课表能直观反映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情况,以传统课表为切入点,审视当前学校育人实践,发现以下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封闭固化,切割了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传统课表每课时时长相对固化,将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按照课时切割,难以为不同课程创造灵活变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

二是割裂分化,阻碍了学生有效开展综合学习。传统教学易陷入零碎的学科知识点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个体经验的联结,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浅表泛化,削弱了学生社会情感的体验探究。部分学校将机动周课时全部用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学校场域,浅表泛化的安排未能发挥机动周的育人价值,难以为学生社会情感培养与深度学习的推进创造空间。

四是单一僵化,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相对固定的学习时空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有形无形的规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受阻,遑论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破解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为育人目标,立足于《方案》和《办法》,生成“灵活课表”“融通课表”“机动课表”“自主课表”四张课表(图1)。前三张课表面向全体学生,第四张课表面向部分特长学生。灵活课表旨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融通课表旨在加强学生学科实践能力;机动课表旨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自主课表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四张课表”层层递进,横向覆盖全学科,纵向贯通全学段,时间安排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空间组织上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和学科实践落实,系统实现“基础夯实-实践提升-素养强化-个性发扬”的学生发展目标。



图1 “四张课表”引领的高质量课程实施体系

三、创新举措

学校建构“四张课表”引领的高质量课程实施体系,分别指向完整学习、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基础夯实:以“灵活课表”促进学生完整学习

在保证规定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校进行了“灵活课表”的实践探索,避免僵化的课时时长对学生完整学习经历的僵化切割。

一是设置35分钟常规课。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特点,将常规课设置为每课时35分钟。

二是设置弹性课时的长短课。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学校探索设置长短课,长课时长为50分钟,短课时长为20分钟,长短课的协同实施。长课安排体育项目走班和科学课程,侧重探究实践,避免体育项目与科学实验受到课时切割。短课安排数学走班和自主学习,前者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实行分层走班,实现差异化教学;后者以自主学习方式完成学业整理、问题探究或成果发布,探索个性化发展。

三是包班协同与灵活走教。在课程实施中,一、二年级由两位教师共同负责班级课程,开展全科教学,包班而教。三至六年级教师分课程主题开展一课两班、一课多班、多课多班等灵活走教模式,最大化利用名优师资。基于此,学校打通排课,将相关教师的课调整到同一时段;建立学科资源库,走班教师合作备课,分层设计。

(二)实践提升:以“融通课表”推进学生综合学习

依照《办法》,学校以月为单位,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含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占比14%-18%的课时进行统筹安排,打通使用,打造综合学习的“精彩95分钟”模块,保障全体学生六年经历60次深度综合学习。

一是统筹安排课时。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打通使用,每周固定开设一节劳动课程和一节校本课程(选修),每周五下午轮流开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心理团辅或“精彩95分钟”综合学习,确保符合月总时长要求(图2)。




图2 “融通课表”课时安排图:以一二年级为例

二是“精彩95分钟”综合学习。该模块旨在打破学科边界,联通生活边界,重塑体验边界,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实践问题,建立学科知识间、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自我等多重“联结”,以主题学习的形式进行,以具体的任务、项目为抓手(表1),推动学生系统开展动手操作和协同探究,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素养强化:以“机动课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根据《办法》,学校通盘考虑小学六年,每学年设置文艺周和科技周两个机动周,分两学期实施,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科学等素养(表2)。



一是“三大保障”推进课程实施。师资保障,年级组长牵头,开展跨学科研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备课;技术保障,自主开发“读懂”智教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共研、评价共通;管理保障,由教导处牵头,形成“团队组建-方案论证-全校发布-教师研训-方案实施-总结复盘-迭代更新”的管理闭环。

二是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各年级针对不同主题,由各班讨论实施一个项目,再由班级学生细分成几个子项目,形成“项目串”与“任务串”,既保证时间上各组的纵向推进,又促进最终项目成果呈现的横向联结。

三是打破原有时空制约。课程实施场域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间,由校园延展至博物馆、社区等相关场所。授课者由学校教师拓展为家长志愿者、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等。学习方式上更多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文艺节六年级的“创艺崇文”主题学习中,各班学生自主组建设计、文案、宣传、布展、营销五个子项目组,走班学习相应课程,开展社区调研活动。各项目组每日开展项目推进交流会,撰写项目日程表,自主设计策展,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图3)。由此,学生在协作、沟通、互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社会情感能力得以提升。



图3 六年级“创艺崇文”主题学习成果展

(四)个性发扬:以“自主课表”助力人才培优与个性培养

学校为有特长的学生开设定制课程,如创新研究室、个人画展、“点亮童年”音乐会等,提供“自主课表”及配套支持。

一是“一生一课表,一人一目标”。通过定制课表,保障每个学有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开展个性化学习,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定制课表内含必修、选修、个辅和阅览室沙龙等4种不同类型的小课表,学生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个性课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