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教师成长 | 声入人心,教学相长——以生为本理念推动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9-27
 

https://mp.weixin.qq.com/s/Mx_6m3wCamopHqIzuLTMGw

    摘要

    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关注与倾听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并及时明确自我定位,调整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理念,应对职业倦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热土持续耕耘,不忘教育初心,给学生传递温暖与力量。

作为心理老师,我一直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因此,从教以来我极为重视来自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在学生的声音中,我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调整自我定位,反思课堂教学,更新教育理念。回首过往,学生们真挚的只言片语是我成长的关键。

重塑自我

    犹记得初登讲台之际,我心怀忐忑,看了很多的书,备了很久的课,还找到其他老师求教取经。有的老师以幽默的风格和渊博的学识广受学生喜爱,我便试图模仿这种幽默风格,准备在课堂上“抖包袱”,试图给学生留下轻松风趣的印象。而实际上这种风格并不适合我,模仿过后我深感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第一堂课之后,适逢教师节,我收到了平生第一张来自学生的教师节贺卡。卡片是一个可爱的女生纯手绘的,充满着新时代少年的青春气息:“老师好年轻!大家原本以为会是个更年长的老师呢。虽然才与您接触,但是第一印象棒棒哒!安心啦!希望以后能够和您有超棒的师生关系!您的课堂内容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放松心情,也希望我能一起帮助心理压力大的同学们舒缓心情!”学生诚挚的话语让我动容,一句“安心”更让我释然。或许我可以依靠模仿去成为一个很好的“别人”,但真正能够打动学生的,其实是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的更好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找到契合自己特长与性格的教学风格,才能打造出真实、灵动的课堂。

    因为学生的评价,我不再妄自菲薄,开始努力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位温和沉静的“知心”老师。当我重新做回自己后,我发现我能更有底气地备课、上课,用真实的自己,用一堂堂“赵老师出品”的心理课去赢得学生的尊重。

静思己过

    由于心理课堂更多地采用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过程中每每会出现学生不遵守活动规则、破坏课堂秩序、发生竞争冲突等状况,这对我的把控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从教之初,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我常常深感无所适从。

    在一次课堂活动中,课堂任务需要学生在彩纸上写下对活动的感想,在回收的彩纸里,我看到了一条刺眼的句子:“心理老师不公平。”我顿感受挫,为了一探究竟,我私下找到了写字条的学生,他平时有些调皮捣蛋,因为喜欢插嘴而经常被我作为“顽皮典型”当众批评。见我找他聊天,他起初有些忐忑不安,以为我会批评他,我对他说:“老师看到了你的字条,我知道你一定是有些话想跟老师说,老师很感谢你能够找到这样的方式让我有机会和你沟通,看起来你对我有些不满意,不知道你能不能具体说说,为什么觉得心理老师不公平呢?”他如实向我表达了想法,原来,我平时总是批评调皮捣蛋的男生,但对私底下做小动作或者窃窃私语的女生却不批评。学生觉得我这样处事有失公平。

    学生坦诚的“吐槽”让我哑然,回忆之下,我发现我的批评真的是有“针对性”的。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不是不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是不能够接受有失公允的批评。

    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尝试摸索如何将心理课的活动特点和常规课堂的纪律要求进行平衡,让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积极投入课堂。为此,我设计了“集章行动”和“警告铃铛”两种方式来进行课堂管理。引入奖惩机制,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公约,设计小组心理课堂表现记录表,规范了优秀的课堂表现和不理想的课堂表现列表,对于优秀的课堂表现(如积极参与活动、踊跃举手发言、用心完成课后任务等),每次奖励一个印章,集满七个印章后可以兑换一份小礼物。对于不理想的课堂表现,用警告铃铛(一个红色的铃)警示,规定当铃声响起时,意味着停止(如小组活动、讨论环节结束,也代表着有同学违反课堂纪律的警告等)。学生对集章活动非常热衷,新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并保障课堂纪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成就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国内实践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游戏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渗透课程目标,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开发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如多媒体、团体培训游戏、心理视频赏析、小实验展示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问题。我每学年末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大家回顾在一学年的心理课上,印象最深的内容和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反馈中,我常常看到大家提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某个视频、某个活动等,但对于收获往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我担忧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是否会导致学生记住了活动本身,但忽略了活动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后来,学生的一条反馈让我打消了顾虑。心理课在初中学段中只开设一学年,某个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张来自我已经不任教的学生的手写卡片。她在卡片中写道:“老师,节日快乐!大家都很喜欢六年级的心理课,坐地起身的游戏我们班只有我和某某完成了,那天我特别开心。谢谢老师!”我深深感动于学生细致的记忆,她提到的游戏仅仅是一堂以团体协作为主题的心理课的五分钟导入活动。我还记得当时我请同学们两两一组, 上台挑战坐地起身,送卡片的同学平时并不爱举手发言,在前几组同学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况下,她和她的伙伴怯怯地举起手想尝试一下,最后挑战成功,全班掌声雷动。虽然她的字条上并没有写到诸如“这个游戏让我收获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之类的话语,但“那天我特别开心”,表明了那短短几分钟带给她的愉快回忆,而这也是心理课带给她的高光时刻和成功体验。

    学生的评价让我重新反思心理课的意义和价值,心理课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认识自我、 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学会妥善地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能力并非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可以获取,必须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团体辅导的活动是有意义的,也是达成心理课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手段,只要他们愿意参与活动,感受活动中的乐趣,用心分享活动的感受,那么教师心中的活动目标和教学任务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作为心理教师,我要做的是在活动后把握好分享的环节,引导深化学生体验和感悟,努力做到“不必讲多,但必须讲深”,让学生在不断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在每周 40 分钟的心理课上,让学生们开心、愉快地参与课堂——他们“玩”得高兴、“玩”得尽兴,作为教师在润物细无声中也能教得快乐,教得满足。从教五年,我带了五届学生,看着学生在活动中踊跃参与的样子,感受着小小的团队中融洽和谐的氛围,见证着每个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小小的进步与改变,我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认同,更多的肯定,这让我更有动力去继续探索,成为更好的心理老师。

找到边界

    教书育人是我自幼的梦想,而心理学是我沉浸了六年的专业,我热爱讲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因着这份热爱,我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心力,我会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投入、专注而无比欣喜,也会因为个别学生的“走神”、调皮而担忧心急,更会因为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问题和困惑而殚精竭虑、因为学生咨询效果不佳而自我苛责。我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却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消化、调适,当时我的状态用一个心理学词汇来形容,便是“职业耗竭”。所幸,又有学生的话语为我拨云见日。

    我在“学会赞美”这一课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在粉色彩纸上写下一份真诚的赞美,折成爱心交给你想要赞美的人。这一活动让我也收到了几颗爱心,其中有一张爱心折纸里写着这样一段话:“ 对自己好一点!因为有了您,所以才会爱自己,希望您也爱惜自己,愿您一切都好!”这张纸条至今被我珍藏着,每每念及,都让我无比感动。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也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所以,要爱一个人,需要先发展自己的人格,抱有自己的独立性,否则任何的情感需求和自我价值都建立在关系上,我们就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评价让我找到了边界,我需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找到学生和自我的边界,找到教师角色和其他角色的边界。只有一个懂得爱自己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去表达爱、传递爱,让学生获得幸福,拥有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以此为契机,我重新划定边界,积极寻找方法摆脱职业倦怠。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这条长路上,我与学生教学相长,是学生真实诚恳的只言片语, 在一个个关键时刻, 不断唤醒着我的初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求索的方向。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年第24期。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