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1997年第一次被提出来,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爱尔兰Alan Carr的《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一版)于2002年撰写,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形成以来的代表性成果,从“幸福”“积极特质”“希望和乐观”“沉浸”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二版的诞生对21世纪突飞猛进的新成果进行了补充,尤其第九章“积极心理治疗”是全新的,对“幸福治疗”“生活质量治疗”“创伤后成长治疗”“焦点解决治疗”以及“积极家庭治疗”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介绍。 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曾经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现在更关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 国内研究现状: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调动人类的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这些年心理学的命题,也是教育者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课题。在知网输入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健康人格”,搜索到文献94篇,其中学术期刊65篇,学位论文16篇,会议文献3篇,这些文献最早发表于2005年,2010年以前的为8篇,绝大部分发表于2015年以后,近两三年的居多。94篇论文较多都是关于大学生,及高职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分析与培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分析了大学生性格缺陷的成因,分析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路径,如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鼓励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等等,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运用。 在知网搜索“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中生健康人格的涵育研究”,没有相关结果。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自形成以来,被人们积极关注,在临床心理学上,更多地从治疗心理疾病,走向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关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涵育,尤其是了解到的国内情况是更多关注大学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健康人格的培养正在起步,逐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全社会会逐渐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涵育高中生的健康人格,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近几年,通过心理普查发现身边不少高中生遭遇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困扰,对学习以及活动提不起兴趣,积极性有很大程度下降,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调动高中生的积极特质,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土壤和创新可能。 研究的价值: 1.“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中生健康人格的涵育研究”拓宽高中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路径,丰富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在以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引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把健康人格的培养渗透到高中生校内外的学习生活领域。 2.以“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中生健康人格的涵育研究”促进高中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启智增慧,增强意志品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保证。 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中生健康人格的涵育研究”,促进教师培养团队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