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活动】仪中微型课题一等奖作品展示(二)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9-26
 

江苏省仪征中学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研究

课题申报人:     秦洪虹     

一、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英国“ISM”技术:

基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全面历史经验:研究、教学和学习”的行动研究,英国教育界倡议在历史教学中使用“Initial Stimulus Material”(ISM,初始刺激材料)来使课堂变的更有趣。ISM技术就是通过使用初始刺激材料来促进学生的历史习得、探究和思考。

关于“初始刺激材料”的选择与使用,英国研究者认为:(1)每一则历史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每一则历史材料应伴随着许多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同样重要。

2.真实性学习:

核心素养时代所追求的真实性是要让教与学真正地发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学生真正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只有当知识能被使用出来并用以指导学生自我的人生发展,才是真实性学习的意义所在。历史课堂的真实性学习,包括:

真实问题和情境:真实性学习发生的前提必然应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情境。而寻找真实问题和情境,既可以从学生本身的生活情境出发,也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出发。

真实感知并认知:依靠可信历史材料,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链接多样的知识并通过多元群体对话交流与协同合作,将自己的感悟生成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

真实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追求。

3.常态课教学研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态课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让真实性学习在每一节常态课上发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向协同的能动学习、由表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才是养成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和保障。

4. 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研究的整体框架:

根据英国“ISM”技术指导要求,从材料选择与有效呈现、问题设计与课堂对话、学生活动与问题解决、成果表达与学习评价等方面探寻给予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的方法与路径,促进学生在“动脑”与“动手”中锻炼能力、获得新知、提升素养、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外关于“Initial Stimulus Material”技术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初始刺激材料的类型。种类多样:除了使用图片、漫画、视频等视觉材料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材料,比如故事、音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等等,而且,根据研究者的分析与实践,多种类型的初始刺激材料一起使用教学效果会更好。

初始刺激材料的用途。用途广泛:不仅能用于导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均能使用;不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课程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建立一条清晰的问题线,串起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的内容。

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将相检索范围扩大到史料教学,共搜集到期刊论文983选分类,主要有如下观点

史料教学促进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着重围绕史料的引入和分析,就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观察,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不同来源的史料,从史料中寻找历史证据和有效信息,用实证精神来探究和判断,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

史料选取与研习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原则。基于历史教学中“两张皮”及史料失真问题较为突出,主张教师要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开展以史料选取和研习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2)国内外关于真实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真实性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运用AI、VR等技术手段以及现场观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国内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从理论层面阐述真实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以及突破策略认为针对教学实践中真实性学习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的劣性结构被遮蔽、情境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缺失、活动探究的条件无法保障、真实性评价的过程难以落实等困境,应基于生活提炼真实问题、促进情境的逻辑化与结构化、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并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协同推动真实性评价的有效落实。

从学科实践操作层面例谈真实性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选取真实性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如真实情境创设、真实问题解决、真实学生活动、真实反馈评价等,以某节课的教学例谈自身的具体操作与课堂呈现。

3)国内外关于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研究的现状述评

笔者将检索范围扩大到“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发现研究者多以公开课教学为研究案例,推广可行性有待商榷,常态课教学研究则零星散落、未成体系。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已有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研究几乎都没有引起重视,在核心素养时代,如何从历史学科“不可逆”的学科特色出发、在每一节常态课中落实真实性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为了给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与实施真实性学习的常态课教学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尚需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

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的内涵与基本原则的研究。

建构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体系。

结合本区域实际,探索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的具体策略实践路径。

2.课题研究价值

1)“人”的育成是积土成山之功,不是依靠几节公开课的“虚假繁荣”就可以实现的,在常态课中徐徐推进真实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素养的逐步养成。通过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的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中沉浸式学习,从“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实现核心素养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①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求构建高中历史“学习中心课堂”的路径与方法,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②引领教师以新课标实施为契机,加强理论学习与团队合作探究,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3)有利于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学校教学提质增效。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研究为龙头,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确立以“‘ISM技术+真实性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融合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2.构建一个系统化、全流程、适应性强的高中历史真实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和能力提升。

3.开发并优化构建真实性学习历史课堂的实施策略,注重实证研究,确保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4.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生态,提升教师研究和设计能力,通过专业发展和持续学习,增强教师在真实性学习课堂设计中的专业性。

(二)研究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教师问卷:调查教师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的看法、实践和遇到的困难。

学生问卷:了解学生对当前高中历史常态课堂的感受、偏好及诉求。

综合报告:汇总分析两方问卷结果,形成全面的调查分析报告,揭示当前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2.英国“ISM”技术真实性学习的关系研究

ISM”技术与学生活动:分析在英国“ISM”技术指导下如何选择并呈现初始刺激材料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系列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与真实性学习:探讨真实性学习要求下如何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

ISM”技术与真实性学习:研究在英国“ISM”技术指导下推进的真实性学习如何促进

学生建构完整体系、形成高阶思维、合成核心素养。                             

3.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材料选择与有效呈现、问题设计与课堂对话、学生活动与问题解决、成果表达与学习评价

情境真实性:选择并呈现能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的初始刺激材料,实施策略以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真实性:开发以学生认知和能力进阶为目的的驱动性活动,实施策略以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评价真实性:构建关注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方案,实施策略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研究:

教学设计的案例: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班级、不同课型中的具体案例。

学生活动与评价案例:学生在完成课堂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样态的表现案例。

5.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

案例研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索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有效路径。

路径总结:基于案例研究,总结可行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并形成具有实践性、普适性的模式。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向;

其次,进行文献研究,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

第三,开展实践探索,形成课题研究的具体案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优化提炼总结研究心得及成果,形成中期汇报;

第四,专家把舵,引领升格,拓展视野,完善课题研究的跟踪设计,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248月—9月)

1.问题诊断与需求分析;

2.理论学习与科研方法培训;

3.课题申报与论证;

4.征求意见并撰写实施方案;

5.汇编了研究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2410月—20254月)

1.制定详细计划,包括研究活动的时间表、预期成果;

2.教学设计与初步实施;

3.数据收集与分析;

4.策略优化与案例开发,总结成功要素和可改进之处;

5.大范围实施与监测,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6.阶段性成果整理,准备中期报告;

7.策略迭代与路径探索,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55月—6月)

1.成果梳理与提炼;

2.撰写研究报告,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成果和经验;

3.成果推广与应用;

4.研究总结与反思,提出后续研究建议。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和访问调查表,对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现状以及期望的方向进行调研,增强针对性。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教学案例,或者将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实践,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

4.调查比较法:将课题研究前与研究中、后的课堂教学质态及效果进行量化比较,以佐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5.总结归纳法: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分阶段总结与归纳,通过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论文、案例等,为最终研究报告的撰写奠定基础。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英国“ISM”技术视域下指向真实性学习的高中历史常态课教学要将“核心知识”融入“真实情境”之中。

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如何提质增效,设计出直指学科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形成的课堂教学,前提就是教师要对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将这些核心知识通过初始刺激材料与学习情境相联系,驱动学生主动融入课程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常态课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