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门的人说孔子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9-26
 

守城门的人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世不可为,而孔子强为之。

朱熹认为,守门人以其浅薄讥笑圣人孔子,世不可为,而孔子强为之,守门人认为孔子不合时宜。朱熹接着认为,在圣人眼里,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可是,孔子生前还不是圣人。但是,朱熹的观点是当时的主流观点。

近代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解释,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七个字写出了一个孳孳恳恳、终身不倦的志士。胡适又在其他地方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人生的积极精神。冯友兰也说,孔丘即使明知道是不能成功的事,只要认为应该需要做,还是要努力去做。当时有人说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抛开守门人是何态度不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解释为:世不可为,而孔子强为之。没问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暗藏着孔子的道德困境和逻辑困境。为了弘扬心中的道,现实不可为而孔子力图有所为。如果孔子不知道其不可为,是不智;如果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不仁(不是正常人所为)。这一问题彰显了知命者孔子在仁与智之间进退失据,也是现实社会中君子们普遍的生存困境。孔子之伟大,就在于他突破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道德和逻辑困境。孔子超乎常人的生命力,以及他那终生积极进取又不计较成败得失的伟大雄浑气魄,使时间(悠久的岁月)成为他冲出困境的突破口。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是最耀眼的一盏明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虽然在俗世生活中,孔子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但他没有知其不可而避之,更没有知其不可而逃之,仍然“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了寻找现实中的出路,十四年间,年过花甲的孔子周游列国,历经磨难,最后连他的弟子子路都明白“道之不行”已经是一个一目了然的事实,而孔子依然故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非经历不能体会。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无选择而勇往直前,这不是勇气,而是深刻的理性和觉醒。是最见孔子精神之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