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提出,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或生产特定产品,发展核心素养。跨学科实践教学通常进行的是项目化实施,一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物化成果等方面,教学目标通常从价值认同、工程思维(界定问题、条件控制、迭代优化等)、问题解决(多学科运用、合作等)、创意物化、态度责任等方面设置。泡菜制作活动的流程遵循项目化实施的流程,在该活动中依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完成关键节点设计、应用表现性评价等,以更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案例在跨学科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中具有代表性。
评价目标的制订需匹配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阐述在怎样的过程中评价哪些素养。对评价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能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阶段目标,以更好地适时开展评价、分析和引导。在泡菜制作活动中, 制订评价目标如表 1 所示。
评分规则用于判断学生的表现,由维度和评价要素组成。评价要素的选定需从评价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要点的方式逐条列举,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描述清楚,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在泡菜制作活动中,以关键节点为维度,从评价目标出发制订评分规则如表 2 所示。
在评价规则的基础上提供不同表现水平的典型案例作为标准参照,形成评价指南。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案例进行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应到不同表现水平,并对案例进行简要分析。评价指南需要教师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指南的制订使表现性评价更加清晰、易懂,维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同时,评价指南能有效帮助学生评判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借鉴优秀案例。泡菜制作活动中,在“观察分析”和“反思改进”节点对批判性思维水平进行评价,设置评价指南如表 3 所示。
评价要素可在完成项目任务后出示,引导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通过对照评价要素以及观摩其他组的做法,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完善,在反思中发展高阶思维。在整个活动结束后,将完整的评价指南发给学生,学生对照评价要素和典型案例为自己在活动中的整体表现作出合理自评并学习优秀案例,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认知需求。
评价要素可与项目任务一同发布,为学生提供学习向导。由于跨学科实践活动任务多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是成功的关键。学生通常并不清楚各阶段的任务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此时,若将评价要素与项目任务一同发布,能使学生在获得任务的同时清楚该项任务完成的标准。
评价指南前置,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培训。在泡菜制作活动之前,有些学生可能没见过泡菜制作。仅通过乳酸菌发酵原理、亚硝酸盐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学习来制作泡菜,如在容器中放上少许蔬菜,撒上少许盐,倒入少许冷开水。虽然学生已经花了时间进行了实践,但是结果与预期差距较大。泡菜制作失败会影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影响该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方案设计”关键节点的评价指南(表 4)前置,学生通过评价指南明确该节点任务是制作泡菜及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并记录。完成该任务需要在制作泡菜过程中关注低氧环境(煮沸、蔬菜压实、容器封口等)、关注抑制杂菌(使用盐水、使用新鲜蔬菜、煮沸杀菌、容器消毒等)、选择合适量程(如 0~80、0~100 mg/L 等)的亚硝酸盐检测产品。尝试评价案例,通过评价要素为案例提出整改意见。将评价指南前置,不仅能给学生展示该任务成功的案 例,还能让学生尝试评价的过程,为后期更好地应用评价指南、进行深入学习作铺垫。
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指导,以评促教。例如,在“观察分析”的关键节点,要求学生汇报各组的实验结果、亚硝酸盐变化规律并进行结论分析。通过学生的汇报对学生“如实汇报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结果总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规律”“分析自己或他人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3 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学生普遍在“分析自己或他人检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方面存在困难,该困难还会影响下一个节点“反思改进”的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存在误差的典型案例,如亚硝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中含多个峰、亚硝酸盐浓度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乳酸菌发酵原理、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观察亚硝酸盐试纸在不同光下造成的视觉误差等,以帮助学生完成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