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赏析——《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洗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洗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作品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作于1939年,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全曲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 《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组成,是我国现代大 型声乐作品的典范。 演唱形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及混声合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