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局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一经问世,便以优美的旋律,通俗的艺术语言征服了听众、《梁祝》创作于1958年。他是以同名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的。当时,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文化实验小组”里创作系的陈刚与弦乐系的何占豪合作三个月,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品在1959年首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由年仅18岁的喻丽拿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作品赏析 作品采用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和我国越剧的音乐,以民间故事中的“相爱,抗婚,化蝶”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 在呈示部,用双簧管吹出优美抒情的引子描绘求学路上春光明媚,花香鸟鸣的场景随后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拉出了优美抒情的第一爱情主题,连接的部分是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轻快欢乐的旋律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同读共玩的愉快生活。展开步主要表现,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三个乐段,营造了英台抗婚的悲壮与果敢。接着,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旋律,描写了楼台相会,难舍难分的悲情,继而锣鼓齐鸣,乐队强烈的音乐渲染将英台哭泣,纵深头坟的悲剧效果推向了高潮.再现部营造出神话般的仙境,长笛,竖琴奏出富有幻想色彩的华彩旋律,小提琴又奏出难忘的爱情主题,人们仿佛看到梁祝化为蝴蝶自由飞舞,幸福相爱。
三、作品总结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交响乐的传世之作,《梁祝》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特殊媒介,2008年在该作品诞生50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还隆重上演了梁祝庆典的专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绽放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民族交响乐的里程碑和西洋音乐民族化的成功典范。它是世界音乐舞台演奏最多的中国音乐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