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词之法有三:一同韵,同用某韵;二依韵,用其韵而次序不必同;三次韵,韵部和次序均同。东坡此词属第三类,在最束的规格中展现最超妙的思想和技巧,格律究竟能不能困人才思,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例子。
先迁甫词洁说:「起句入魔,非花矣,而又似,不成句」,其实这种咏物词的作法本来就须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写花而又不止于写花。当杨花飘零道路时,似花,但也似离人泪。整阕词就环绕着花与人双写,不只赋物,亦属言情,第一句即是全词总纲。
第二句言杨花飘零,思量句言自己情与物会:杨花即使无情,不为自己的飘零而感伤,亦必有思,故底下即以思字起,拟人状思。思什么呢?一是作者之思,一是杨花之思。杨花未坠前无人赏玩,坠了才动人思量;因此杨花之思也必是从坠字生出。随风飘坠,犹如梦中随风寻郎万里,忽然梦醒,却已沾滞在地,抛家傍路。杨花之飞去飞还,忽起忽落,竟与梦醒梦觉相似,作者灵心妙思正不能不令人佩服。以上借杨花飘坠言生命之无凭,以下再宕开一笔,由杨花推到一切世界与人生。
诗人之思,并不是为杨花飞尽而有恨,是恨时过难回。底下即针对时间与事物的关系作一番精刻的思考:在时光的流逝与摧残下,不只一花如此、一池如此、一春如此,广大尘寰亦皆难逃衰败凋残的命运;但杨花坠池,遗迹化为浮萍,依旧存在;世间之逝而不留者,莫不倏忽而化为异物,既化以后,物非原物,亦非非原物,故世情虽改,其实则一,人与花也是如此。杨花点点,虽是杨花,又非杨花,细细看来,应是离人之泪所化。
最末这一笔,离人二字上扣寻郎去处等三句,而其主要关键则在「思量却是」,因东坡自伤离落所以才会思量到杨花万点都是离人之泪。这一层推想,实有广大心境,反面透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含意。也正暗示了作者虽能体悟天地间物物循环的道理,但人世的执着却仍无法抛掷。杨花即是离人之泪,那个困酣娇眼的女子,固然只是杨花的象喻,又怎知闺中思郎寻梦、长滴离泪的女子前身不是杨花?词境迷离怳恍,而又蕴含有极超妙的哲理在。吴梦窗:「落絮无声春堕泪」、张玉田:「杨花点点是春心,替风前,万花堕泪」等,都由此变化而出,但含蕴毕竟完全不同了。
西园,可能是西边的园子、也可能是指魏邺都之西园。曹植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西园是曹操所建,曹丕和曹植两兄弟常在园囿中月夜集诸友共游。如若「恨西园,落红难缀」是暗用这则典故,则落红必指诸君子皆已凋零摧残,那就牵涉到词中比兴的问题了,窘于篇幅,不再细谈,读者可自行琢摩体会。
章实夫原作:「燕忙莺嬾花残,正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琼缀。绣床渐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有些人认为东坡和作,比原词还好;但也有些人认为二人不分轩轾、或章作较佳,读者以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