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1)班的朱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之法”。学习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或许有的同学通过近期的勤奋刻苦,查漏补缺而取得进步,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经验与信心,或许有的同学因为自己的疏忽、松懈或其他原因,取得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调整好自身心态,总结过往,规划未来。而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通过日常学习习惯的量变触发整体水平的质变,实为我们所应思考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早晨来学校的路上,或许昨日尚有余温的知识还会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到烷烃、烯烃,从分层抽样到电势与电场强度,无一不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掠过眼前。其实,对知识的温习并不拘泥于恒定不变的时间与方式,它可以是有规划、有针对性的集中定点复习,也可以是整体、浏览性的回忆与快速消化。这样的场景在我一天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它虽有别于大量刷题,倒也不失为掌握学科脉络的有效方法。
白天的课堂,众所周知,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间段。如何有效利用对一个学生的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从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中懂得了,利用课堂,首先要积极参与课堂。相信不少同学感觉自己只是发了一小会儿呆,回过神来发现已经和老师相隔了一个世纪。我曾经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颇有懈怠,但后来我明白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超越个人偏好而始终如一地参与课堂互动,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过人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我逐渐尝试着克服无孔不入的松懈,积极思考老师上课所提的每一个问题,让高度活跃的思维贯穿始终。只有激发兴趣,才能让课堂真正为自己所用。
自习时间也是我的战略要地。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充分利用晚自习来夯实基础、拓展提升,而中午的午休呢?从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会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习,并保证足够的休息,为下午的课程养精蓄锐。有人说,拉开学生与学生间差距的,是对自主时间的理性安排。的确,只图在学习时间上超过竞争对手的比拼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重视时间的利用效率。正如午休,如果你的精力不是很充沛,难道还应该将其完全用于背书、写作业吗?或许不见得。积少成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习惯都会对自身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如果不重视有效利用时间,势必难以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走得长、走得稳。
除了细分至每一天的规划,培养宏观的学习意识也很有必要。一方面,学习本就是逆水行舟,压力与挫折不可避免,这时,形成良性的竞争观就会凸显其作用。如果感到力不从心,不妨抬起头,看看周围的同学是否在为自己的目标所奋斗,看看他人到底有什么胜过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看看曾经立下的誓言,是否依然熠熠生辉。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拓展自身的眼界。学习会对其他诸多方面产生边际效应,如提高个人素养,明确奋斗目标等。马克思在十八岁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我们也应当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学业,视之为指导成长的重要环节,并从中领会个人志趣与追求。不会学习的人,自然对其难以感知。
学习不易,没有人能轻易成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万千纷繁的道路中探寻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然后,矢志不移,向着既定的方向,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愿大家都能将青春奉献于理想,将汗水挥洒于执念,诚如巴尔扎克所言:“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