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诱变因素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会决定基因突变的方 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2.基因突变时碱基对的改变可多可少:基因突变是 DNA 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 变,只要是基因分子结构内的变化,1 个碱基对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多个碱基对的改变也叫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不会改变 DNA 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内部,只是产生了新的等位基 因或新基因,并没有改变 DNA 上基因的数目和位置。
4.基因突变的利与害取决于环境或研究对象的不同,如小麦的高秆对小麦本身有利,但对增产不利。
5.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6.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7.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9.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 异中的重复、缺失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10.单倍体不一定仅含 1 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所含染色体组的个数不定,可能含 1 个、2 个或多个染 色体组,可能含同源染色体,可能含等位基因。
11.单倍体并非都不育。由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而多倍体的配子若含有 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其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就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12.“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为“不育”,但它们 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13.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 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14.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仍然是未突变个体远远多于突变个体,有害突变多于有利突变, 只是与自然突变的低频性相比,有利突变个体数有所增加。
15.正确理解育种中“最简便”与“最快速”:“最简便”着重于技术含量应为“易操作”,如杂交育种,虽然年限长,但农民自己可简单操作。但“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 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
16.正确理解“单倍体育种”与“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等 过程;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的一个操作步骤。
17.“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8.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 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19.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例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 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20.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1.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 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