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以场景式学习促学校美育的生发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6-11
 
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中,学校应该直面自身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真实困境和问题,比如:如何让学校局促有限的空间变成期待的育人场景?如何让学校德育从“说理说教化为真实的体验和行动”?如何实现美育在整个校园的自觉生发?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发出“美,在这里生长”的集结号,用向美的育人行动深耕校园的精神领地,从单向度的育分到全方位的育人,共创多元视角的个性发展,共绘校园生活的共创图景,共解万物生长的持续密码,从而激发每一个孩子内在的心灵力量,让“美”成为他们的生命底色,让学习成为审美的需要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使其葆有好奇,发现使命,找到热爱,成为分数之上的明媚少年。

有研究者指出:“未来学校的根本功能,就是以不同的场景,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及学习方式,实现全方位的真实成长。”这也是我们非常赞同和正在行动的办学方向,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从理念思考到行动推进,着力打造了以下三条新美育场景式学习的路径。


浸润的场景式学习:
空间学习党的打造促美育自然生发



对于浸润式的场景式学习,我们着力打造的是空间里的“学习流”,不仅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植入文化艺术元素,更是将空间内容转化为学习场景。
比如在对学校本部一楼校史馆原杂乱无序的空间进行重造设计时,除了空间美化维度,主要聚焦在如何复合赋能这个小小的空间,实现大大的育人功能。我们先提出一种“图书馆”样态的重造思路,但又想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图书馆——可否融入更多的学习元素?于是,在图书馆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文脉史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设计
在“文史馆”的设计上,考据学校史料,梳理地方文脉,以创新复合的思路实现“书史融合”,既体验时间赋予文化的痕迹,又感受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此还实现在校史馆里创造学习场景,让学习流在空间里发生。
比如在“文脉史馆”里就用了一张图梳理呈现整个学校的文脉历史,融合了整个温州古城的发展史,讲述学校与温州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 同时,还收集展陈各种各样关于温州历史的书籍,布置了温州古城地图的古今对比图,一个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景也就搭建在其中。
图片
类似这样的学习场景还融合了很多,比如在校史梳理过程中,就清晰了“文脉史馆”所在的本部校区,是温州中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1902年在这里创建温州府学堂一直到1960年才搬走,历史上很多大师都曾在这里生活学习,于是就结合史料在文脉史馆中间区域开辟了“大庆博物馆”,借助互动媒体方式,呈现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实现互动学习。
同时,还在里面植入了“与大师同行”的课程设计,做了一个“时光电话亭”的互动装置,配置了具有年代感的话筒。 比如“与苏步青对话”,通过装置可以模拟跟苏步青先生打电话问好,还可以向他提问,调出他的资料,了解其相关事迹,同时这个平台还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学习材料再次植入,不断丰富补充。 最后,还可以选一位大师,打出他送出的专属书签,当学生收到这样一份特别礼物时,隐藏其中的人文力量即无声传递,生生不息。
图片
在“文脉史馆”这样的空间学习流创设过程中,我们还看到学校的历史文脉跟整个温州古城的文脉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在馆展资料的收集上,就把学校所在的整个历史街区的所有展馆的介绍导览图作为资料悉数陈列,也设计了“文脉史馆”的专属导览图。
近期,学校还编印了《校史读本》,通过《校史读本》,再借由“文脉史馆”这个场景,学生可以很好地形成对整个温州古城的看法。这里的学习并不是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虽然有组织统一的“文脉史馆”课程,但这里的学习更多是一种自然生发的学习状态,所以你会看到里面有很多的卡片留言牌,那都是学生自己进来之后自然生发的学习成果的分享。
除了这些,“文脉史馆”里还融入了另外一个维度的设计,留置了一个相对比较安静且比较私密的小空间,指向美好心灵的塑造,使学生增加了一个自我心理疗愈的学习课程。布置了“心理树洞”装置,支持学生的倾诉需求,还布置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装置,命名“解忧杂货铺”,其里面既有“心灵放映厅”,也有“青春阅读会”,有书籍,有音乐,有电影,有成长的留言板,也有“学习100问”这种相互交流和趣味的问答。如此一个小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发声的同时,也及时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舒缓了心理压力。
从“文脉史馆”改造出发,在后续学校空间的打造上,我们一直在积极创设“场景美学+无处不在的学习现场”,并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学校的教育梦想和儿童视角,对学习样态、课程资源、环境美学进行融合再造。
2023年底,学校西区一幢危旧老房子“换上新装”,化身一座校园美术馆——春草塘美术馆,连着的停车场也“摇身一变”,成为学生创造的艺术品的展示台。“樟树下自成蹊,美术馆的落成给予全校师生‘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欣喜!”《温州晚报》以《以美赋能成长!温州这所学校将危房“化身”美术馆,并发起春草美育行动》为标题报道了我们校园的这个新美育空间。
图片
美术馆的出现,学校也用行动回答了“如何创造一个新的美育空间为同学们营造欣赏美的氛围?”“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的美?”等问题。除了引入优质的校外艺术展陈和驻地艺术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让这座美术馆成为学习平台,比如多次把美育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实践,完成“如果山水会说话”“汉字里的中国味道”等主题展览,突破学科学习的边界,形成多个美术馆里的跨学科学习交流
在这里,还推出“与大师对话”项目,美术拓展课程得以集中展示,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喜爱的艺术家和作品背后的故事,研究总结艺术表现手法,在同一画面中创造表现不同大师的绘画风格,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孩子们借助美术馆这一平台去感受美、创造美的学习过程。
图片
借由这样一次次的美育活动,提升他们对审美情趣的敏感度,展现他们对跨学科的学习力,让他们明白“美”就在身边。由此,我们也越发相信,在过度强调“智育”的当下,这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
以上是学校美育理念的一次次生动实践,我们用特有的浪漫想象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去打磨重塑了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把校园空间从单纯的文化美化变成学习发生的能量场,引导师生与美对话,与美偕行,让学校的空间都变成这样浸润式的不说话的老师,让“学习流”在学校的空间里随处流淌,它不是一种强加的刻意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教育,也就是常说的“润物无声”的教育状态。

这样以美育为主题的校园,在打开每个孩子发现美视角的同时,也在用校园之景传递一种生活的信仰:美,从这里开始。


真实的场景式学习:
现实问题链的驱动促美育自主生发



除了浸润的场景式学习,学校也特别重视现实问题驱动的美育的自主生发。 学习是需要任务来驱动的,如果只借助理论的说教,是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而如果能够立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自主的体验的方式,在这个时候发生的美育,就是一种自主的生发。
那么,用什么样的任务能够真正驱动?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知识学习的驱动,也是每一个人向美而行的自主生发的驱动问题。我们选择从现实的问题去驱动,用现实问题链去驱动,在真实的场景式学习中,经历真实的生命体验,促进美育的自主生发。
比如作为美育的主阵地,学校的艺术节也在不断的迭代中,从培育精英到全员参与,再到走向项目化学习,成为校园的日常。学校的艺术活动不再是一种教育手段,而有着更重要的教育目的,凸显对孩子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孩子们自由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校园生活的一种态度。
在学校的艺术节中,集体创作是雷打不动的项目,每年都有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从剧本到舞美到表演,整个过程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
今年艺术节,在剧本创作的要求上,我们就提到要学生立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所折射出的心理现象,聚焦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在人际交往中,在适应障碍中,在情绪冲动中,包括蛋壳心理,包括亲子或师生的冲突、青春期的困扰、网络沉迷、厌学情绪、生涯迷茫、疫情心理等方面。
我们就特别希望孩子们能针对自己了解到经历过的心理冲突,去尽情创作,把这些都变成小剧本,把大道理以心理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表演。只要孩子们投入这样的艺术创作,就会是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式学习,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也会闪烁其间,孩子们也将开始懂得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比请专业人员来辅导指导更有作用,因为问题非常真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