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颞叶痴呆发病新机制:骨桥蛋白驱动神经炎症和细胞丢失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简称FTD)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60岁以下患者罹患痴呆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式。大约一半的患者在多个脑部区域,包括额叶、颞叶、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产生广泛的磷酸化超磷酸化蛋白(p- tau)沉积(FTD-tau)。大约一半的FTD患者有家族史,其中10%-30%的患者的17q21染色体上,携带编码tau的Q8 MAPT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1】。 在成年人大脑中,tau存在六种不同的异构体,这是由外显子2、3和10的选择性剪接而形成的,健康大脑中含有相等数量的3R tau和4R tau异构体,分别含有3或4个微管结合结构域【2,3】。在许多tau病理性FTD患者中,3R:4R tau比例向4R异构体偏移,形成了4R-tau病理,与此同时,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有大量的p-tau沉积【4,5】。p-tau的存在与细胞功能紊乱相关,因为它导致tau从微管中脱离,p-tau的细胞内积累,细胞内运输机能崩溃和突触破坏【6,7】。tau可以与线粒体呼吸链相关的几种线粒体蛋白相互作用,这所引发的tau变化可能也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有证据表明神经炎症在FT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在FTD患者的神经元丢失区域和p-tau沉积区域,以及动物模型中p-tau含量高的细胞附近,都发现了小胶质细胞的活化。PET成像和生物标志物研究也证实了FTD患者的大脑和脑脊液中神经炎症的增加。FTD是一类不可治愈的早发性痴呆症,但导致神经退行的机制仍然大部分未知。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Gunnar Hargus研究组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题为Osteopontin driv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cell loss in MAPT-N279K FTD patient neurons的文章,就FT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MAPT-N279K突变位于外显子10中,是最常见的MAPT突变之一,导致tau朝向4R tau异构体错误剪接,并在前脑和后脑区域引起严重的神经元和胶质p-tau病理。通常,表达tau-N279K的患者在43.8 ± 6.7岁时出现早期症状,导致帕金森氏病(PD)样运动障碍。 为了研究FTD的发生发展机制,作者作者将FTD患者大脑的单细胞分析与FTD的干细胞培养和移植模型相结合。具体来说,作者对携带MAPT-N279K突变的FTD患者以及对照(Ctrl)个体的尸检脑组织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分析,并制备了携带MAPT-N279K突变的多能干细胞诱导细胞,在体内和成年小鼠脑内移植后进行了功能验证。作者发现,MAPT-N279K突变与氧化应激、氧化磷酸化和神经炎症有关,伴有炎症相关蛋白骨桥蛋白(osteopontin,简称OPN)上调。人类FTD神经元在移植到小鼠前脑后存活率较低,并在移植后引起小胶质细胞响应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的FTD神经元中下调OPN,可以提升移植物存活率,减少小胶质细胞浸润。 综上所述,作者确定了携带MAPT-N279K突变的FTD神经元中的疾病表型,并发现OPN在患者神经元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成为FTD的潜在治疗靶点。但是,作者的工作存在如下局限性:首先是样本局限,人类样本分析主要选取易于发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脑区,若样本来自相同患者的不同脑区,用以生成更完整的FTD相关单细胞大脑图谱,则可以对OPN等潜在分子靶点是否是区域、性别、年龄、FTD亚型、突变和疾病特异性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另外,动物模型上,作者只使用了雄性小鼠,而性别差异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考虑因素之一。其次是机制还不够完善,OPN单独驱动FTD的病理机制的可能性极小,仍需探索多个因素组合。另外,作者的移植模型主要考虑了神经前体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然而,这两个细胞群体在移植物中仅占极小比例。此外,移植的星形胶质细胞中没有明显的促炎性表型,而人类尸检的星形胶质细胞似乎具有功能丧失的表型。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4.03.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