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我高中毕业后因高考已停止只能回家乡参加劳动。到1969年,我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回乡知识青年”当了中学教师,之后,我就料定自己这辈子只能在校园里默默耕耘,是不可能“大有作为”了。然而,因为读书却使我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说来也怪,既不是生在官宦之家,也不是长在书香门第,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我,却从懂事起就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在课外时间里阅读过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等书。因为经常阅读文学名著,当时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所写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中外文学名著都被打入“另册”,文学出版社全被取消,直到1971年,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偌大的中国没有产生一部文学作品,所以我也无书可读。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爱读书的我就“饥不择食”地读过诸如《虹南作战史》《征途》《牛田洋》《西沙之战》等书。
粉碎“四人帮”之后,在上要赡养老父老母,下要供儿子念书的情况下,同为中学教师的妻子为了给我买书,总是节衣缩食地安排家庭生活。星期天我俩上街,最先去的地方都是新华书店,她每次必定要按照我的挑选给我买一大捆子书。久而久之,我见她一件像样的衣服也不买,把除了安排必要的家庭生活后剩下的“余钱”都用来给我买书了,就对她说:“书咱不买了。你也应该买几件像样的衣服穿了。年轻的时候要是不穿点儿赶时髦的衣服,等再过几年上了年纪,就想穿也不能穿了。”可她却说:“漂亮不漂亮不在穿啥衣服。当老师的要是穿得花里胡哨的,咋给学生上课?虽说我这个数学教师不懂文学,但我却知道杜甫的两句诗,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不多读书,是很难‘下笔如有神’的。再说了,咱买的书,我也看啊!”作为丈夫,面对着家中书架上妻子年复一年给我买回的书籍,我为有这样的好妻子感到十二分的骄傲。
就这样,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我开始了自己喜欢的边读书边从事文学创作的“事业”。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3年10月,我终于在报纸上首次发表了文学作品,此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时至今日,我已经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全国19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900多万字的诗文,并出版了《报刊登载亦成书》《公开发表的党史文章汇集》和《语文百科知识汇集》三部著作,还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读书不但使我成了作家,而且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那就是自从所写的诗文不断被报刊发表后,就“步”郁达夫先生的“后尘”,也开始“出卖文章为买书”了。我之所以专用“稿费”来买书,这不能不说是自己把“出卖文章”和“买书”作为一种相辅相成的激励了,因为不读书,就汲取不到知识,就无法开阔视野,谈何写文章?反过来,一个人之所以能写出文章,如果不多读书,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用多读书所获得的才智去写文章,用写文章“挣”来的钱再去买书,这种乐趣是不读书又写不出来文章的人根本无法体会的。而且,这对于一个喜欢读书又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中学教师来讲,无疑是锦上添花。
虽然多年来我一直是“出卖文章为买书”,而且已经“买”回了一屋子书,使我家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屋”,但“卖”也好,“买”也罢,我向来都是把其限定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因为我的职业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神圣任务是育人成才,是任何时候也不能“误人子弟”的。所幸的是因为书读多了,因此在课堂上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举一反三时能更加游刃有余,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正因为这样,我才一直以“出卖文章为买书”为乐,并乐此不疲。
现在,我这个中学教师虽然已经退休十年多了,但是仍在边读书边写作。我之所以到了晚年还手不释卷,是因为回头纵观自己的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到,读书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就是说,我这个中学退休教师如果不多读书,是不可能成为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