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拓展】真正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3-2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摩尔根对果蝇杂交实验(图1)所作出的假设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不少教师认为该假设并不很严谨,因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的同源区段(图2),同样能解释实验现象。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摩尔根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吗?摩尔根当年用什么方法证明了Y染色体上没有白眼基因?

图片

1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图片

2白眼基因在XY染色体上的可能分布

【教材拓展】果蝇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与1910年摩尔根发表论文的区别

摩尔根关于果蝇的伴遗传的第1篇研究论文发表于1910年。当时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模糊的,无论是孟德尔基于对数据分析指出遗传因子的存在1909年约翰逊改称基因”),还是1903年萨顿通过观察指出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假说摩尔根不喜欢假说尤其不喜欢必须依赖其他假说的帮助才能成立的假说。摩尔根在1910年发表的论文中根据杂交实验的实际情况其遗传图解如图3所示。

图片

31910年摩尔根论文中的遗传图解

由此可知摩尔根在做果蝇杂交实验时是不知道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所以根据孟德尔的方法在解释上将颜色因子R与决定性别的因子(X分开考虑并由此推测出事实是这个R同X结合在一起从不单独分开”,用现代生物学术语即为连锁”。但即使这样摩尔根对控制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还是保留谨慎态度。所以摩尔根在书写上还是将颜色因子R与决定性别的因子X并列关系书写。其次,由于当时摩尔根用的显微镜不过是把一般的放大镜架起来,受实验条件及认识的局限摩尔根没有考虑到Y染色体的存在所以在书写上雌性果蝇用XX雄性果蝇用X表示

因此目前生物学教师所普遍认为的“摩尔根设计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实验,判断白眼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这种认识超出了摩尔根当时的认识水平。

2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人们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认识还是存在争议的摩尔根并不信孟德尔1909年摩尔根在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过程中,还发表文章抨击孟德尔的方法。首先在方法上摩尔根认为孟德尔是通过对数字进行分析推理然后提出理论该方法是从理论上预测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在统计学上可见”,但并没有遗传学的物理基础。摩尔根认为孟德尔的假说不过是结果被很好地解释了,因为发明了解释来解释它们”,并称之为高级杂耍”。其次摩尔根反对染色体遗传学说对于遗传单位是否存在以及在何处存储也不感兴趣

因此1909年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并不是为了证明孟德尔学说,而是为了推翻孟德尔学说直到1911年,摩尔根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声明果蝇的突变符合孟德尔的理论,变成了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他说凡是密切观察这些新类型发展史的人,都会对以下事实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性状确实会分离’,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无中间类型发生”。所以1909年摩尔根对果蝇的杂交方案的设计,首先是基于对孟德尔方法的质疑验证其次是材料白眼雄性果蝇的获得在此基础上摩尔根设计了一系列杂交组合试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否定孟德尔方法,但最终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摩尔根成为了孟德尔学说的坚定支持者

据此教学设计中摩尔根判断基因的位置”各种假设确实能起到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事实上该前提偏离了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目的

3 1910年摩尔根发表论文时到底做了哪些实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