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一条百万流量的音乐课堂教学短视频引发的思考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1-18
 

13拍摄的一条音乐课堂教学视频冲上了抖音热搜,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新闻速览、湖北教育发布、安徽广播电视台、江西卫视、江苏教育频道、西安新闻网、河北音乐广播、宁波晚报、安徽商报、海南自贸频道、河南手机报、青岛日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视频浏览量达到了惊人的150多万,各主流媒体的浏览量达到几千万量级,一度成为抖音合肥热搜榜榜首,引发广泛热议。

图片

天降流量袭来的同时,我作为这条短视频的主角,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为什么大众会喜欢?——教学创新

这样一个源于日常课堂教学的视频为什么会受到大众喜欢?主流媒体的标题——“节奏带感、曲风突变、教师喊麦”囊括了几个要点。

这些要点源于平常对教学方面的创新。这首歌曲是综艺节目《大风车》的同名主题曲,是众多80的一次美好回忆,歌曲本身就能引发大众的喜欢。加上视频运用了电子琴的节奏鼓点营造气氛、DJ式的喊麦烘托氛围、反转的衔接过渡到《大风车》歌曲旋律、简约恰当的和弦伴奏、学生不由自主的跟读节拍、欢快的表情和充满童真的演唱等,让视频一炮而红。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创新?本单元是动画主题曲教学,虽然歌曲《大风车》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作品,但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个综艺节目的当代小学生来讲还是略显陌生。所以,从歌曲本身挖掘让孩子们喜欢的要素成了我的教学突破点。无论是节奏鼓点、DJ式喊麦,抑或是最后的点评鼓励,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对于音乐作品的兴趣。我曾记得郭声键教授说过:“当教师引导学生喜爱上音乐后,学生在兴趣激发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这时,教师的主要功能也必然会回归到引导辅助而不是一味灌输。”

教学创新,焕发课堂生命力;教学创新,激发学生活力;教学创新,启发师生共情;教学创新,构建快乐课堂。

图片

二、引起热议的原因?——教育坚守

各主流媒体转载的视频中,有几个热议的话题。一是带琴上课的老师很稀罕。二是人手一本音乐书很稀罕。其实,这本身没什么稀罕,但能坚持做,可能需要教师对教育有一定的坚守。

曾经的我上课也不带电子琴,但几年前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跟着电子琴学唱时,他们的音准校准、识谱能力有很大进步。之后,我就养成了带琴上课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了下来。同样,人手一本书也是我的课堂常规。孩子们拥有自己的音乐书,无论是对于识谱教学、音乐知识学习、课堂专注度训练,都有非常大的益处。所以,虽然也是循环教材,但在老师的合理安排和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做到了每节课人手一本书。

其实还有很多教育坚守,比如为了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跟随名师工作室学习、钻研教材教法、实践教育信息化、阅读书籍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建构Music party平台给学生艺术展示等等。

教育坚守,让稀罕变成日常;教育坚守,让习惯成为自然;教育坚守,让初心不断唤醒。

图片

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共鸣?——音乐教学去技能化

视频之所以引发受众共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自然流露的快乐。视频没有预演,一遍成功,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真情流露是最为感人的。

其实我曾经一度对音乐技能的要求非常严格,虽说孩子们也能在课堂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但时常会被严格的音乐技能要求所挤压。是什么让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这源于202312月份的两次培训。

第一次是郭声键教授在合肥市瑶海区艺术导师制培训讲座《“以美育人”先育己——新时代音乐教师的使命使然》中号召老师们要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在美育教学中要坚持人文底色,去技能化、去功利化,做美的引导者,引导孩子们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世界、感受世界的美。

第二次是在合肥市中小学器乐课堂教学研训活动中聆听刘沛教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堂标准要点解析与教学创新》讲座。刘教授在讲座中千叮咛万嘱咐一线音乐教师一定不要把音乐课上成音乐专业课,拜托老师们一定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多感受音乐的快乐。

这两次培训让我感触颇深。是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培养的不应该是音乐专业学生,它的受众应该是高中有高考需求的音乐专业生。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以美育人、以美润心,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至于到了高中后,孩子们的专业选择,应该让孩子们在喜欢的基础上自主抉择。

教育理念,指导教师教育观;教育理念,塑造课堂形式;教育理念,助推课堂创新;教育理念,提升课堂成效。

图片

流量是一时的,课堂是长久的,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带着为人师的一片初心,坚守课堂、不断创新,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