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改革,首先是音乐教育观念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原则,来反思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
奥尔夫说过:“音乐始于人自身内。”这句名言揭示了音乐的本源,因此,奥尔夫教育思想原则中根本的一条就是挖掘人自身潜在的音乐性,这一原则决定了他的教育出发点主要不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艺的培训,而是通过奏(唱)乐本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艺。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老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我们教学中,不论是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是对音乐的处理、表现等,无一不是在老师的授意下进行的,老师的观点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孩子的创造性却被扼杀了。
注重于感性是奥尔夫教育思想中另一条原则。奥尔夫主张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嘴,在唱奏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奥尔夫教育中的识谱教学(这里主要指音高位置)是通过孩子们在木琴、钟琴、钢片琴上奏乐,反复听音,巩固和加深所听者的感受后再讲音高位置和记谱。
而我们往往是先讲理念,讲概念,然后动嘴、动手、唱奏,去巩固概念。前者是感性→理性,后者是理解→感性→理性,二者目的都是理性。然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近十年的音乐,仍然有许多孩子离开了老师不能独立地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问题就在我们的教学思想是重概念,轻感觉,违背了音乐艺术是感觉艺术的这个原则。
奥尔夫说过:最反对用粗糙的东西做教材,哪怕简单,也要有艺术性。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所以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中,无论是一首小小儿歌,还是器乐曲,都是一件小巧精美的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操练中,对孩子们的音乐再创作,同样强调高度的艺术性。奥尔夫是让孩子在无技术负担,但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训练中,得到艺术熏陶,培养艺术的鉴赏力,发展思维的。
而我们的教学中,有时爱找高难度的作品,以显示技巧和艺术性。其实,那是在老师的细扣慢磨中完成的,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有时我们则较马虎地找一些艺术性不高的作品为教材,以稻草充牛奶,孩子们自然无法得到好的“营养”,误人子弟。
Part.4体系性和无限性
体系性和无限性是决定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生命力的,与众不同的一个原则。说它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既形成体系,又无限开放,不断吸取不断发展。说它与众不同,就在于它不排斥其它流派。奥尔夫教育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柯达伊的合唱教学、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及现代派音乐、现代派舞蹈等。以最多样的方式加以扩充完善这一教育体系。 再来看看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科学的教育体系;系统性不够,教材衔接的不好,从幼儿园到中学都是从头教线谱,小学低年级歌曲难度大,教材偏深;开放性更差,对外国教学法还没学懂学全,就以强调民族化而排斥了。
结语
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应该学习的,希望我们能在学习、比较、研究中继承我们音乐教育的优秀传统,积极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精华,尽快建立起具有现代教育水平、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