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解构与建构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12-08
 

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解构与建构——作者 吴蔚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提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复兴的当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重要的国家教育战略,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也指出了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3年版、2017年版均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最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培养的总目标之一,并在音乐学科的分学段目标和教学任务内容中明确了具体要求,这无疑对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已成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解构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四大类,而其中民间音乐又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六大类”。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构成,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的学科特性、普通中小学课程传承的内容、教材教学的需求、传承路径及方式等几个角度的思考。

《意见》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落实到普通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领域,涉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哲理基础、美学意蕴、思维特性、本体特征等内容的传承。在教学的具体内容上,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主要为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尤其以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为主。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类型、体裁形式、风格特征、演唱演奏特点等显性的内容,还应传递其蕴含的人文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等隐性的知识。在教学实施路径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融入音乐课程教学中,围绕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欣(鉴)赏”“表现”“创造”“联系”等艺术教学实践活动,设置具体的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培育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亲近感、理解力、认知力,树立文化自信。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基础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本体性素养,如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意素养、知识技能素养、思维方法素养等,提升驾驭教材作品的赏析、表现、编创能力,才能够顺利推进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发展水平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整体步伐。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2年笔者就基础音乐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问题,对福建省157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研,在谈及对教材中所要求的民歌、京剧、曲艺等传统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认知等各方面的要求时,认为自身知识结构存在欠缺的音乐教师占比50%以上,认为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有困难的音乐教师约占比71%20229月,笔者再度对福建省144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水平较2012年有所改观,但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能够准确范唱教材中各地民歌的教师仅为57人,约占比40%;能够范唱、表演教材中的京剧作品并进行讲解的仅为47人,约占比33%;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编创能力的教师为53人,约占比37%;认为自身教学存在困难的教师为69人,约占比48%

普通学校实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的素养和能力水平。中国传统音乐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科特性和知识技能体系。无论是音乐新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理念的落实、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课程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例的施教,都有赖于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扎实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和推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的学校传承需要,研究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要素构成,才能为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能力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对职前及职后音乐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发挥有益的参考作用。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建构

当前,“核心素养”是教育学界的热门词汇。其中,“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涵盖了人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戴维·麦克利兰曾提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指出成功者需要具备的六种素养,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并且根据可视程度将六种素养做出外显与内隐的区分。本文基于“素养”一词的内涵与“冰山模型”理论,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体系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等维度,构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结构模型。

本文将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界定为:为满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想、观念、情意及有关的学科本体性素养。具体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具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第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特性、美感追求与哲学观念;第三,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知思维方法与相关文化艺术素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