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方寸,行者无疆
高二(13)成众想
最早了解“行走”的意义来源于余秋雨先生的墨下,他说:“时间越长,越庆幸自己的选择。支持我的,是广大沉默的读者,因此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气爽。”
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哈默雷特,每一次出行,或许对行走的意义都有不同的探索感知。为期两天的研学之旅,也给我展示不一样的行走意义。
怀揣着欣喜与憧憬,带着清晨的微凉匆匆上路。行程漫长,路途颠簸,行至中午,方才进园。到达迪士尼乐园后,也根据小组成员的需求与意见两两行动,保持联系。随着脚步轻籁声,我们最先来到了创极速光轮,感受高速是何样风采!高速高频的快节奏中,有的是惊心,有的是欢呼,在最后一声欢呼声结束后,又行色匆匆赶往下一站。前前后后玩了十来个项目,玩的兴致不能娓娓道来,感受也难以陈述,但是飞跃地平线的画面仍历历在目。飞跃地平线主要是通过5d技术带旅客游览世界风光:泰姬陵的高格华贵,长城的气势雄伟,格陵兰岛的生机萧瑟......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免有自身的局限性。局限于仪征的繁荣街道,局限于高头讲章与书斋玄谈,局限于自己的目光所及,看到焕然一新的场景,不仅感慨于一线城市的快节奏与乐生活。城堡灯光闪烁,烟花绚烂,阿拉丁神灯的出现,心中暗许心愿。迪士尼的一天也随着烟火黯然消至。空中弥散着凉意,走在返程的路上,看到带着作为路痴的自己的小伙伴,心中不由感激。
夜幕笼罩,墨青色在空中晕染,车窗中的灯光微黄。回到旅馆中,吃吃外卖,洗洗漱漱,研学的第一天也就在“古娜拉黑暗之神,乌漆抹黑”中结束。
睁开惺忪的睡眼,忙碌了一番,就赶往上海交大。我们参观了交大的校史馆和钱学森纪念馆。记忆最深的是钱学森纪念馆。早在初中的课本中就学过钱学森艰难赴国的故事,毕竟好人好事如出一辙,也没感觉。但亲身看过那记录点点滴滴的扉页,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原来,语言和实践存在如此大的隔阂。在一块不起眼的碑石上看到一句话: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语言简短朴实,但钱父对其子教育的正确性不言而喻。不禁想起我的父亲,我第一次自省是父亲用脚踹出来的,他说,先成人,再成才;我坚持数十年的练字也是父亲逼迫的,他说,字如其人,迹如其品;父亲第一本给我看的书是《复活》,让我意识到男人的责任高于一切,自我觉醒是人生取胜的关键。后来,导游讲了一些关于我不感兴趣的医、商、机电专业的相关知识,也就不曾听了。
两天的行程,最后也随着班级在外滩的留影结束了。坐在车上,组员分享着自己两天的研学心得。原来,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生活方式与状态也截然不同,庆幸自己没有在最初要求集体活动,不然何以看到别人的世界,别人又何以与你分享他的世界。
许多年后,自己也会独自行走,寻求“行走”的意义。身边的人不近相似,映入瞳孔中的景却不再相同,自己也成为行色匆匆的过客,走在方寸的土地上。比起用华丽辞藻形容这次研学,我更愿意把它比作车前灯,虽然只能照亮一两米远的地方,但足以行完自己的路程。也明白了,脚下虽是方寸,方寸自有乾坤。
研学之旅结束了,但是行走从未停止。毕竟,行者无疆!
指导老师:姚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