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长的声音
高一(4)班 赵永诚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给吴锦泉老人的颁奖词,他走街串巷,喊吆喝磨刀剪,凭一己之力资助了许多上不起学的儿童。我们在电视上只能看到他那饱经风霜的沧桑外表,但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响遍乡里的吆喝--厚重、朴实、令人肃然起敬。
我是打小儿就听着吆喝长大的人。
巷道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来回吆喝,用古话说那叫“百工之人”。卖小食的、贩麦芽糖的、充煤气的,乃至收废品的都有。工作不分贵贱,吆喝起来大伙儿没有一个不佩服的。您还别小瞧这吆喝,这可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嗓子哑的不行,声音小的不行,肺活量不达标的根本就扛不住。每个人的吆喝都很有特色,一听就知道是谁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围绕着他们发生了许多事情。关于吆喝存在的最早的记忆,是来自一个卖茶干的老大爷的。他买了很多年,口碑一直挺不错。我们家炒芹菜,是一定要放香干丝调味的,所以每次远远听到大爷硬朗的吆喝声时,外婆就给我钱催我速速去买。记忆里大爷总是在巷道里笑眯眯地等着我来挑,有时买完之后还给当时还是孩子的我竖个大拇指,而后继续喊着“五香茶干欸-——”,声音洪亮清晰,余音袅袅,让人过耳不忘,记忆犹新,慢慢推着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消失在巷道的深处。这一晃竟然也快十年了,大爷的自行车是永久牌的,可岁月不是永久牌的,车子逐渐变得锈迹斑斑——就像他沧桑的背影。渐渐地,和大爷会面的时间也少了。有一次偶然在陌巷碰见大爷,尽管他的脸庞已经沧桑,他的吆喝不再那么洪亮清晰,但是他的茶干仍然是十年前的味道,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也仍在发光发热。
一天晚上偶然拜读汪曾祺的散文,汪老在里面居然也相似地怀念着北平胡同里的吆喝!尽管我们这里没有卖糖葫芦和泥人的艺人,但我始终觉得文中的那些场景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好像就是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尽管北京和仪征相隔千山万水。我开始懂得,尽管岁月不是永久牌的,但那些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对于我来说那就是那些吆喝——与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成为了永恒之物,永不随时间而被忘却,永远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陪我成长,伴我长大。 (指导老师 赵翠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