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仇丹青 生当作人杰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5-2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语文组    仇丹青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鲜活的悲剧英雄。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项羽悲壮的自刎,留下了千古唏嘘感叹。

    项羽出生于名门世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后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也是有勇有谋。

    项羽二十二岁时,便指着出巡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这话时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被称作“那个家伙”,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比起刘邦所说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含蓄艳羡,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这是项羽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

    项羽二十四岁时,便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项羽战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虑退路,这是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老年人会考虑周全,留出一条甚至几条退路来,以备万一,而不会采取如此果敢决绝如此冒险奇崛的战法。

    年龄的差距是导致项羽和刘邦为人处事和性格有极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不太广的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少不读《水浒》”呢?因为《水浒》讲义气,重江湖,年轻人本来就在火力旺盛的时候,读了更容易冲动。项羽就属于不该读《水浒》的那种人。   

    项羽二十六岁时,便成为“西楚霸王”——中原大地上的头号领袖了。对比中国现在的八零后提拔处级干部尚且引发争议,更能看出项羽创造的是怎样的奇迹了。

    对于刘邦项羽之争,他人是“以成败论英雄”,这个“成败”,指的是结果。可是,项羽本人却未必把成功的结果看得那么重要。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成功,而是——美,并成功。他要赢,但是要赢得漂亮,赢得有风度,赢得不失水准。不仅要赢在战事上,还要赢在精神上,内外皆赢。他要的不仅是一件衣裳,而且是一件没有皱褶的内外考究的衣裳。他要成功的结果,他还要成功的过程,他要在过程中始终保持英雄的审美风范。难度也就在这里。

    在鸿门宴上,范增反复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以除后患,但项羽最终还是放走了刘邦,不是项羽愚蠢,倘若他愚蠢,他也不会意识到“巨鹿之战”的重要性,也不会想得出来“破釜沉舟”的招式,而是项羽要脸面,他不想承担不义的骂名。他要的是堂堂正正的赢,如果赢得不义,对他而言,这比堂堂正正的输更让他觉得耻辱,所以说,他是不屑杀之。因为所向披靡,所以他自大自负;因为自大自负,所以他轻敌。鸿门宴不杀刘邦,在他的政治同盟者而言和后人看来是优柔寡断,是妇人之仁,在他看来则可能是侠义,是光明磊落。

    人若没有颜面上的顾忌,便没有那么多牵绊与放不开,这样的状态下,人往往容易达到世人所说的成功。项羽出身贵族,从小便极少经历挫折,到了战场上,也是叱咤风云,他从不缺少成功,所以他追求的是有美感的“成功”,目下无尘因而至刚易折。刘邦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项羽却不了解刘邦的“流氓思维”,即便是了解了,他也不加重视。项羽不屑搞小动作,屡屡被刘邦所骗,却并不服刘邦,对于这些“流氓行为”,他只是嗤之以鼻,因为,他对于奸诈取胜向来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下作小人的行径,赢也赢得可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