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写?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06-29
 


教学之目的是育人,音乐教学之目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这条主线来育人。

在“核心素养”时代,音乐教学之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那么,具体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怎么写?这里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具体的一节音乐课总有具体的目标,不能笼统地写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目的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具体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要具体。

第二,音乐教学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但并不排斥其他素养,比如“语言建构”“心理健康”“家国情怀”“综合发展”,等等。“核心素养”面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中间必然涉及“学科融合”。




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写?



作者|宋宏群


经历了“双基教学”“三维目标”,直至目前的“核心素养”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都在进行与深化。“双基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过去人才短缺的时代,确实能夯实基础,快速批量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后来的“三维目标”时代,加入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注重了人的情感态度层面的教育;“核心素养”时代则把课程转化为育人的工具,所有的课程应该围绕人的成长所落实的素养来进行,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最好体现,也极好地体现了课程育人的理念。


但是在历经了多轮学习培训之后,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写教案的时候,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显得无所适从了。三维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来描述一节课对学生的要求和最终目的,当然某一节课没有其中那个维度的目标也是很正常合理的。最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有三个词: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多了一个创意实践,这些核心素养是音乐课要带给学生的基础能力。许多老师看到核心素养中的三个词以后,自动地把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进行了对应:知识与技能-审美感知、过程与方法-艺术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理解。直接就写: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2.艺术表现;3.文化理解。

但这样的简单替换不仅不妥,甚至理解错误。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会发生的变化或者是期待达到的效果,既有宏观的课程教学目标,也有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我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讲,无疑是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三维目标中的维度,的确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对应性,比如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是通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听赏、体验、律动等方式来进行。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三维目标是教学活动中要达成的三个维度,这个维度是对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描述。比如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本节课获取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什么;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描述,如学生体验、感受、聆听等;第三个维度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或是态度上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者达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而核心素养是通过其中一个维度或两三个维度的学习,学生形成的基本能力素养。在某一节歌唱课中,教师设置一个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可以完整演唱歌曲”,这明显属于基本能力的培养,其落实的却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素养。如果把知识与技能目标等同于审美感知能力,就错位了。

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描述,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生成过程、学生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的说明,这样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据可依,目标清晰可见,也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可以达成的。而核心素养是通过系统的音乐课程学习学生能达成的素养,也许需要一个高中学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才能实现。有的学生甚至整个阶段都没能顺利达成。如此,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用核心素养描述就很不妥当。我们要修建一座万里长城,每天的工作任务是不是应该细化到每一个城砖更为妥切呢?

如果我们去研究其他学科,数学有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六大核心素养,是不是数学老师写教案要写六个目标呢?高中历史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不是历史老师写教案要写五个目标呢?重视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并不需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是在教学的三个维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落实。一节课就应该有一节课的目标,否则每个学科都可以只有一个教学目标:立德树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