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对胞吞胞吐作用做了更详细的介绍,比如①明确指出胞吞胞吐属于跨膜运输②增大篇幅介绍了胞吞胞吐的过程。
“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作胞吞。与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作胞吐。”
以上就是新教材对胞吞胞吐的描述,从文中可以看出胞吞作用是需要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参与的,也就是说被胞吞的物质需要在特定的位置进入细胞,并不是随机进入的,但对于胞吐作用就没做过多的介绍,本文就来说二者是否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胞吞作用是指细胞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囊泡,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颗粒性物质或液体等摄取到细胞内,以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的过程。又分为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过程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课本也讲的很清楚了,
需要蛋白质的参与,需要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能运输大分子,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
基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胞吐作用是指细胞内合成的生物分子(蛋白质和脂质等)和代谢物以分泌泡的形式与质膜融合而将内含物分泌到细胞表面或细胞外的过程。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细胞内的运输系统。所谓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荷尔蒙、生物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例如,对控制血糖具有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正是借由囊泡进行精确传递并最终释放在血液中。
作为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微管除了拉开染色体以外还参与着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哈佛大学制作的动画“The Inner Life of the Cell”中就演示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运输囊泡的过程。

囊泡在细胞内的转运动画
2013年的诺贝尔奖奖励的就是
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其内部最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囊泡传输系统的奥秘。
2.2胞吐时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也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囊泡上的
蛋白
质物质会与目标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之间发生结合,从而让囊泡可以在正确的位置上释放其所运载的特殊“分子货物”。

也就是说被胞吐的物质需要在特定的位置与细胞膜蛋白结合,胞吐出去的位置也不是随机的。
①胞吞作用也并不都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进行识别的,比如细胞将胞外液滴吞入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小泡中,通过这种方式,细胞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溶质分子。也就是说如果是特定的物质的输入或者输出,需要做出识别的话,那就一定需要蛋白质进行识别。
②胞吐作用都是大分子吗?也不一定,比如神经递质这种小分子也是通过胞吐释放的,这样能保证速度。 |